偶然看见宋画马远的作品“寒江独钓图”。我一边为古人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精妙的构图感到深深的敬佩,一边感慨古人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构思,对美的绘画表现力,真的是已经达到了今人都很难企及的高度。
在这幅不足半米的作品中,四周除了廖廖几笔的微波,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看似虚无缥缈的留白,表现出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从视角上让观者感觉到了题目中的“独”字,可谓文图对应。画面的意境与标题,在“第一眼”就这样被巧妙的相互呼应起来了。
这种诗—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
有专家评价宋画在中国绘画史上,达到了一座高峰的高度。在这些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艺术史家高居翰曾赞叹宋画之美是“他们使用奇特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存遗迹感人,而用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控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
马远的这幅“寒江独钓图”就完美体现了既含蓄又突出主题的绘画技巧和构图思维,真的是让人越看越有意境。
《寒江独钓图》中的“工匠精神”在这整幅图的旁边,编辑还特意配上了一幅放大的细图。
细图是画面中心的部分。画了一叶扁舟,放大后发现其细节惊人的细腻。首先是那个渔翁,身体并不舒展,蜷坐在船的一角,表现出江风萧瑟的寒冷气氛。用蜷缩的身体动作,把寒江的冷,让观者一目了然,甚至其冷从画面上传感下来,触及肌肤。
那叶扁舟的一端微微上翘,因为渔翁坐在船的另一头。这也是一个表现得很细腻的细节之处。
突然,我发现了一个特别神奇的细节:渔翁手里的钓具,居然有一个圆盘,细细一看,能看出是木头做的,很明显,圆盘的功能是卷钓鱼线用的,可以把线放长或收回。
这一细节,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惊,宋代的钓鱼用具其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真的是不由人不敬佩和自豪。
反观我们现在的钓鱼用具又有了哪些新的发明呢?或者仅仅是对古代钓鱼用具的复制和传承?
值得花时间去调研一下后再做比较文章。这是后话。
今天我想要重点说说这幅名画给我的另一个震撼,那就是“工匠精神”——画家精益求精,仅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了一个故事场景,自然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还有藏在画外的工匠,比如那位设计制作钓具的工匠,其构思之科学、制作之精妙,让现在的匠人们也叹为观止。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大家都看到了,当今很多人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的现象层出不穷。尤其干企业的更需要沉心静气、坚持精品的工匠精神。
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
曾经听到喜欢钓鱼的朋友炫耀自己的钓竿质量好,是国外产的。
我对此嗤之以鼻,不以为然——其他哪个国家能拿出上千年的画并在其中看到那样精美的钓具?
最早科学精美的钓具在我们这里;“工匠精神”的鼻祖也是应该在我们这里啊!
网友评论
渔具的精美
古人的意境
你美文体现
体会你文中的情感,
真心为你点赞👍。
愿和你一起切磋,
不离不散,
不紧不慢,
直到眼花的再也看不见。
早上好,文友🙏🙏🙏🙏🙏🌺🌺🌺
开心有您!
向你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