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几度怀疑我们的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曲解了写作的意义,抹杀了大部分人对于写作的兴趣。从识字开始,我们便开始学习和背诵从两千多年古今中外的历史中精选再精选的作品。以至于我们潜意识认为:写作不应该就是那个样子吗?算了吧,我一辈子也学不会。
等到我们终于长大,走出校门,“写作”一词又被赋予了更沉重的意义,好像写作就必须得成为签约作家,要月入十万。更要命的是真的有人做到了,于是尝试着为了市场写作,结果面对寥寥无几的阅读量,我们又一次认为:算了吧,我一辈子也写不好。
然而,文字并非为文学而生,写作也并不是为了增加收入。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才开始苏醒;到了元明清时期,为钱而写才慢慢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文字一开始就是用于记录、传承知识和经验,掌握了文字这项工具,使得人类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
具体到个人,懂得用文字去记录,又何尝不是站在过去的肩膀上前进呢?有多少人还能记得一周前的今天自己想过什么,做过什么。没有记录,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宝贵的东西。
我们从小就被要求:写作要用词优美、结构严谨、思想深刻、情感充沛……这些要求无比正确。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能把一篇文章写清楚,起码让自己看得明白,就够用了。这恰恰是一个很多人跳一下就够得着的目标。
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容易。比如我们很多人都在朋友圈转过一些文章,除去“不得不”的那部分原因,无非就是别人说出了自己心里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话。
我很佩服现在一些做公众号的人,当然我指的不是跟风或者想从中牟利的部分,他们身上固然有可取的部分,却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我指的是那些不为跟风而写,市场而作的那些人,他们细心地记录着身边的点点滴滴,书写着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的人,每个人身边或多或少都有些,如果没有,或许是你不知道,当然,人家也未必一定要你知道。
公号大咖咪蒙早就总结过写出爆款文章的方法:速度要快、切入点要独到、标题要能勾魂、观点要颠覆常识、要写别人心里想的、要对人有用等等。按照这些标准,绝大部分人根本就不具备运营好一个公众号的时间和能力。因此我也劝某些人:人生苦短,世界很大。
写作的目的就是记录,让自己能站在过去的肩膀上。做到这一点,你就超过很多人了。至于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成为职业写手、畅销书作家甚至是文学家。则要抱着可遇不可求的心态。
写的东西多了,对于自己的要求就高了,这时我们就会想去提高写作水平、会进一步想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得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又反过来促进我们的写作。
这才是正常人的逻辑、顺理成章的步骤。那些凡是那些动不动就想来个一鸣惊人的朋友,都是吃多了。
还是古人说得好:“A thousand-mile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