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前几天和朋友小磊(我们称他为磊老师)网上聊天,他现在是乌兹别克斯坦某大学的国家汉办外派教师,他讲述了他最近的故事,既有趣,又发人深省。
(一)形同陌路,百思不解
某天他在校园里偶遇了一位学生,那位学生热情地给他打招呼,问他是不是中国人。那位学生长得浓眉大眼,高鼻梁,磊老师认定这是当地人,学过汉语的学生。于是热情地和人家打招呼,一路走着聊天,聊起来竟然毫无障碍,磊老师一边心想,这学生汉语学的真不错,跟着哪个老师学的呢?
于是快分别时,磊老师为了解开心中疑惑,忍不住问人家,“你汉语说的真好,在哪学的呀?”那个小伙子脸憋的通红,给他来了一句“我是新疆人”。磊老师解释说,我看你很像这边人,以为你是这个国家的人呢。
以后那个学生再看见磊老师,要么就远远地绕过去,要么就冷漠地打个招呼,没有了当初见面时的热情。磊老师不解,想想自己哪里做错了,不就是说你汉语说的好吗,也没说别的什么呀。
(二)感同深受,愰然大悟
在外国的中国商人一定是会需要翻译的,他们急需人,又不知从何找起时,有时候就会到学校直接找。
话说这一天来了一位河南商人,说着一口浓重的河南话,找到了正在上汉语课磊老师。问磊老师有没有学生愿意去做翻译,磊老师告诉他留下电话或名片,问好了学生让学生联系他等等等等。
那位商人和磊老师畅聊无障碍,估计在想连俺的河南话都听得这么明白呢。于是高兴地夸赞磊老师,“你的汉语说的真好!”,这句真心的话深深刺伤了磊老师强大的内心,愤愤然地给那个河南商人说“我是中国人”。那个商人说,是吗?我看你长得像这边人,还以为你是当地人呢。磊老师脸上带着礼貌的微笑,心里却有些怒了,心中在想你才像鞑子呢,我汉语说得这么好,难道你还看不出来我是中国人吗?其实在我看来,磊老师还真的不像是乌兹别克斯坦人。
后来,磊老师在参加大使馆活动时,又看见了这个河南商人,磊老师也远远地绕了开去,行为一如之前的那个新疆留学生。
(三)他用肯定否定了你
磊老师原来还在想着,我也没对那个留学生说什么呀,怎么就生气了呢,直到后来他遇那个河南商人,经历了同样的经历,他才感同深受,明白了学生生气的原因,他说他比那个学生更生气。
首先一个中国人,你说他汉语好,那就说明他的汉语还不够好,还没好到他一说话就能让你听出来他是中国人。所以,你说他汉语好,这虽然是肯定,但同时这也是极大的否定啊,你否定了他的根本,这也说明他的汉语还真是不够好。
磊老师,比那个学生更气,是因为每一个出国教汉语的老师,其“普通话等级”必须是在二级甲等以上啊。所以他的普通话说的那是相当好的,而一个操着河南口音的中国商人竟然说他说汉语真好,而竟然还听不出来他是中国人,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这不是也间接说明他的普通话说的还不够好吗?
这份生气,除了自己默默生气,又无以为寄,人家又没说错什么,又不能指责对方什么,好像指出来就是越描越黑的感觉,哑巴吃黄莲,有口说不出啊。所以再见到这个用肯定否定了自己、伤害了自己内心又不能拿他怎么样的人,只能是尽量避开,眼不见心不烦罢了。
磊老师体会到了研究生的体会,但估计河南商人就未必有机会体验到磊老师的体验了。
知愚宅主人2018年12月19日于听风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