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逛市场。居然发现还有禾虫上市。量不大价奇高,还泡在水里,条条吸水后变得肿胀。这个样子买回去,恐怕未入锅便一汪水,味道大打折扣了。
曾在新会从事过禾虫养殖的亲友,告知禾虫的捕捞,多在夜半潮退之时,此时的禾虫一般较为瘦小。而天亮之际农户将禾虫批发给市场后,便会有部分不法商贩用白酒洒在禾虫上,促使其大量喝水,呈现肥胖绯色状。据说一斤禾虫便有四两水了。
虽然禾虫被人捕捞上来后,的确会随着太阳的升起而需不断喝水,农户也需向它们喂水。但用此手法,购买者未免有点心理不平衡了。
每年的禾虫只有两次,一次是农历的三、四月,在茘枝花开时节,茘枝虫上市。但此时的禾虫黑瘦,色青、量少。另一次是农历八月稻花成熟时的禾花虫,肥美,金黄带红,皮薄,桨多,个头大。
如今已是初冬,还有禾虫上市,若是以前,肯定是不可能的事,但近几年已成功发展养殖,上市便有点不分季节了,但也没量大到四季常见。
养殖的当然不及野生的味鲜,只是嗜食禾虫的食客对此却不大计较的,质软味香。
《广志》有记载:“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大者如箸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
其实,禾虫不是虫,盛产于海潮能到的沙田地区,繁殖于禾根深处,靠吃腐烂禾根桨液长大。春秋二季,尤以八月份是大造,称禾花虫。每当初一十五潮涨时,禾虫从禾根涌出,自动钻出淤泥,密密麻麻地浮游于河涌水面。
渔民只须在河涌出口处束一密口布袋,于此处亮起手电或点一灯,禾虫见光便随水自投罗网。若此时不捕,禾虫自会破肚自毙,正所谓,禾虫出水恨唔返,只好望河兴叹。
禾虫在珠江三角洲一向被视作盘中佳肴,受到众多食客的青睐,但要说服外省的老友吃禾虫还是有一点难度的,况且本地也有些老友不太爱吃。
说起第一次吃禾虫,颇有点喜剧性。
那大约是在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秋风刚泛起的时候,公司开完例会,便浩浩荡荡的拉了大队人马,说是要吃禾虫去。
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晓得路通向何处,只知道在天快黑的时候,我们到了一水塘边。
食肆甚是简陋,围着塘边几张小桌,每桌上临时悬一小灯泡,围桌而坐,相互相望,人如自带滤镜,晚风一吹,灯影绰约,却又不甚光明。
书记说禾虫需现制方妙,且耐心等候。
久候,菜上。四周已全黑,只听秋虫呢喃,而只见一大盆不知是何物的放于桌中间,就着灯火,只见黄红而已,其余不甚了了。
副书记喜呼:“禾虫汤”!话音未了,已迫不及待挖起一勺,倒入碗中。其余几个也争抢起来。等到我拿起勺子,对面已呼拉呼拉吸完一碗,直呼好吃。
待及放在碗里,灯光昏暗下,也没看清是啥,拨动了一下,好像一条条的感觉,放在嘴里嚼动,也没觉鲜美异常,只觉是软滑潺软的感觉,还好。
图片发自网络接着的禾虫蒸蛋,禾虫煮水瓜,依旧是软滑潺软感觉,和蚕蛹爆浆在口的感觉类似。可又见别人,每上此物,口手不能停。只能憾自己未能同感。
最后上的是砵仔焗禾虫,书记介绍说此物是虫洗沥水,淋上香,因禾虫遇油便爆浆,于是便加入鸡蛋、陈皮、蒜蓉等混合在一起,倒入瓦砵,蒸熟。再冷却,再以明火连瓦砵一起烘。洒上胡椒粉即可。
看着外表金黄一砵,闻着便觉奇香,吃起来也没那种滑潺的感觉,只觉甘香软滑,欲罢不能,的确很好吃。很快就一扫而空,只剩空空一砵了。
书记说第一次吃这东西,灯光的配合很重要。见过真身,估计很多人也不敢下口了。见我那迷茫的小眼神,书记叫我到厨房一观。
厨房灯火通,一个塑料桶里装着一堆状若蜈蚣软似蚕的东西,样子丑陋,身上随时交替变换红黄青绿蓝的颜色。看着它们密密麻麻的团在一起,立刻明白第一次吃为何要灯光配合。
然而,这晚灯火昏黄,却不是为我们而特设,只是刚巧那天电力不足,需临时发电而导致。
以前,环境和水质都很好,禾虫数量多,表弟当晚捕到后,外婆必定腌制一大罐禾虫酱,以耐储存,待我们方便回乡时带走。禾虫酱制法简单:用一层禾虫一层盐的方式腌制,生晒发酵,入坛密封,放于阴凉处,半年后可食。加陈皮丝用来蒸五花肉,极咸鲜,味远胜用虾酱蒸也。
旧时,禾虫酱云为贫者之食。《广东新语》与清《南越笔记》都有记载。如今,环境污染严重,禾虫的数量已经很少,就算新增了养殖,数量依旧不高,价钱昂贵。连新鲜的亦成稀罕物,还哪有多余的用来作禾虫酱呢?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42天
网友评论
不过荔枝虫我会吃
居然有荔枝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