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看热闹
我小的时候似乎从来没有闲过一天,除了上学和帮家里干活,其他时间就是跟着发小们各种疯玩。夏天蒙知了,爬树捉切甲虫,下河摸蚬蚌,冬天园里捡牛屎,田里薅红花,不同的季节上树摘不同的野果,生活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乐趣。
如果碰到年节,那就更忙了。最忙的自然是过年,腊月初太阳好的时候就要在墙上晒好牛粪饼,湿漉漉的牛粪被孩子们用铁锹甩到红砖墙上,一排排圆圆的黑饼饼经过几天的日晒风干便纷纷脱落被收进灶房,干牛粪饼可是过年炆蹄花炆猪头肉最好的燃料。大人们除了要准备鸡鸭鱼肉,要炒好花生瓜子冻米糖,还要为孩子们添置新衣服鞋帽,一年到头农人们大花钱的时节来了。
大年三十吃完年夜晚,一家人围着看春晚吃零食守岁,临睡前村里面关门的鞭炮声声震耳,此起彼伏。
正月初总会有几个大姓村请采茶戏班到各自的村子唱采茶戏,我们村也请过几次。
隔壁村梅家土豪多,几乎年年请戏,从大年初一唱到初三,梅家祠堂边搭了个简陋的水泥戏台,演员们躲在油乎乎的红布帘后面化妆卸妆,按序粉墨登场,咿咿呀呀的南昌方言带着京剧的调调,我一直觉得不伦不类,听到就忍不住笑。可是老人们非常喜欢听,我奶奶最喜欢花旦魏小妹,说她简直是仙女下凡。
看戏必须给奶奶搬凳子占位子,奶奶脚小,一边小跑着一边催我走快点:“快走,今天唱《方卿戏姑》。”我通常是听两句就听不下去的,于是便和小伙伴们钻进祠堂里玩.
梅家祠堂还是老的徽式楼,有天井和耳房,最大的一间房那时候还是大商店,总是飘着一股油盐酱醋和盐菜坛子的味道。等戏散场的时候,我回头找奶奶再搬凳子回家,这时候奶奶又说另外一个花旦像仙女下凡.我后来明白了,但凡长得比我好看一点点的女孩子,在我奶奶眼中那都是仙女下凡.
初二去殷家大姨妈家拜年,有时会碰到她们村拜族谱,那天的锣鼓声一定是从早响到晚,殷家老祠堂的墙上贴满了红纸, 红纸上记载着汝南殷家几十代人的辈分字派,堂屋红木大台上摆满了祖宗牌位。祠堂门口摆着一排铜香炉,殷家的村民们纷纷进祠堂烧香给祖宗磕头,之后去领谱饼。
每家每户按男丁人头每人领两个饼,我姨妈家男丁多,总是领一堆的谱饼然后给我和弟弟带回家,五仁的谱饼味道和月饼一样实在不能多吃。
正月十五是重头戏,晚上村村都有龙灯队挽龙灯。晚饭过后,家家户户备好烟糖准备招待龙灯队伍,领头举龙头的小伙子率先进屋,随后神龙摆尾,龙灯一节一节的走进屋。
我们村龙灯队的小伙子都很会说彩头话,说的主人们都心花怒放赶忙散烟给他们。记得有一年,龙灯队来到我家,龙身进了我家堂屋舞了一圈,接着我爸给队员们散烟,举龙尾的是年长一点的叔叔,他眼神不好,以为我是我大姐,他接起烟往耳后一夹直冲着我喊:“大女子,祝你马上找个好老公。” 我顿时无语,原来我15-6岁的时候便长了一副那么老的脸。
除了过年,端午节也是值得期待的。端午节前几天我便要和姐姐去野外拔艾草,准备端午那天插在门上,然后还要洗粽叶给妈妈包粽子。女孩子们喜欢用红线手工做几个小网兜,端午那天家家户户煮咸蛋茶叶蛋,咸蛋的蛋壳染红了给孩子们用小网兜住,然后一群小伙伴围着相互撞鸡蛋玩,谁的鸡蛋最后 破预示谁的运气最好。
那年月鸡蛋也不是天天有得吃,记得有一年端午那天,我足足吃了9个鸡蛋,2个蘸白糖的粽子,后果就是撑得伤食好几天吃不下饭。
整个富山有好几条大河,几乎村村都能划龙舟。五月初三照例是唐家和喻家比赛,初五梅家和殷家比,然后再是罗家和其他几个村比赛的,一连几天,都可以观赛。
一条龙船可以坐2-30个桨手,约十五六米长,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中舱略低,船首有龙头。
按风俗,坐在龙头的必须是未婚小伙子,坐龙尾的是比较有声望的中年汉子。龙头的小伙子挥动着一把纸扇指挥船队出发,船尾的鼓手咚咚敲鼓,桨手们按节拍划动船桨,带着号子声,彩色的龙船飞一般地驶到河中心。
两村的船在河中相会的时候双方礼节性地打招呼,然后便互不相让地你追我赶起来。热烈的气氛带动了岸上观赛的村民,大人小孩们打着伞一边吃着冰棒一边为自己村的龙船队呐喊鼓劲,鼓声震天响着,酷热的夏日也变得无比欢快。
网友评论
拜谱和龙舟,这两个传统活动最能体现男尊女卑了,拜谱之前我们女孩子是可以进去参观的,但仪式开始前我们是要被清场的
龙舟的船尾坐着的是掌舵人,技术活儿,所以多半是中年汉子,船头放把椅子坐的一般是小童子,我小时候特别特别想去坐坐,觉得好神气好拉风,当然啦,这个愿望是实现不了的,只有男孩子才能坐,据说女孩子坐龙舟是要导致翻船的😱
虽然名字不在族谱,虽然从没坐过龙舟,我。。。还是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