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相感,家祭与承负

作者: 社畜本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16:40 被阅读12次

接续上篇,从饮食之欲而论祭天礼神,由男女之欲而至于祖先崇拜。

阴阳相感,男女欢爱,方能子孙繁衍,生生不息。

饱暖而思淫欲,顺天而祭祖,饮食男女这两个人之大欲,跟郊祭于天与庙祭于祖这两个重要传统观念息息相关。

《礼记·杂记下》:“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七月而禘。

对于祖先的崇拜,其根源来自于对神灵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的上帝信仰。

最初对于帝,上帝的信仰,便来自于氏族始祖,是以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到了颛顼时期,开始绝地天通。这里地天相同通的含义,就是巫师的祭祀行为,人神交感就是天地相通。绝地天通便是限制民间淫祀,将祭天的权力归拢于帝王。

故《鲁语上》云:“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黄帝,郊鲧而宗禹;殷人禘舜而祖契,郊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祖文王,郊稷而宗武王。

而自周之后,上帝这种偏向于氏族始祖这种人格化的特指对象,则被广泛的引申为超越性的天,乃至于道的概念。

祭祀祖先,从根本上就是对于帝,对于天,对于道的祭祀。

将祖先一路往上推,其终点就是生化一切的天,太一,道化众生。

祭天而求神灵祈福,祭祖而获祖先庇佑,这两点在根源上是一致的。

而对于家族,个人的奖惩机制,又各有侧重。

对于家族来说,传统的承负观点,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个人的行为与家族的兴衰息息相关。

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士一。

古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说的便是诸侯家祭的情况,昭穆两列家庙,随着世代更移,往上追溯超过五世的祖先,便会从原昭穆庙,移至祖庙。

而对于后期非人格化的天来说,个人的奖惩机制可以援引太上感应篇来描述。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在此基础上,祖先与上帝信仰,并行无碍,但是随着后期宗教发展,上帝信仰逐渐淡化,只享于帝王之家。而祭祖由于对于祖辈的形象更加具体化,相对更加流行一些。

所以当明朝基督教传入中国,在侵夺了上帝这个中国本土词汇以后,利玛窦并没有马上禁止教徒祭祖,因为利玛窦传教欲走的是上层路线,而禁止祭祖这点会天然触及到本土高层的坚决反对,对于祭祖,他用这是对于祖先的追思这种随便的理由糊弄了过去。在利玛窦回归天祖怀抱后,他的后继者开始了各种花样作死,以除主以外,再无别神,不可崇拜别的偶像的理由欲图废除祖先崇拜,将利玛窦的前期铺垫毁于一旦。

由于家族观念的重要性,传统对于嫁娶的选择也是极为重视的,男女结发为夫妇,不止是两个人的结合,对于两个家族也是大事,所以嫁娶时的,除了门当户对等考虑,对于面相是否旺夫,八字是否相合等也有考量。

相关文章

  • 阴阳相感,家祭与承负

    接续上篇,从饮食之欲而论祭天礼神,由男女之欲而至于祖先崇拜。 阴阳相感,男女欢爱,方能子孙繁衍,生生不息。 饱暖而...

  • 【觉悟传统文化兴时态(45)】——天人合一

    【觉悟传统文化兴时态(45)】——天人合一 一、天人相感,阴阳相和 唐·陈子昂《谏政理书》曰:“天人相感,阴阳相和...

  • 承负

    说起承负,最熟悉的莫过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那么,到底什么是承负呢? 根据老子“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

  • 承负

  • “七月半”祭祖节

    中元家祭七月半, 片片纸钱遂心愿, 阴阳两界情相依, 天地人...

  • 共读/《黄帝内经》灵枢卷五:根结篇

    歧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

  • 黄帝内经灵枢之根结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

  • 灵枢~根结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

  • 随笔

    荣格在心理学分析与实践中写到,情感与思维不能同时并存,这让我想到阴阳,想到月亮与太阳。阴阳相倚,此消彼长。日升月落...

  • 随笔

    荣格在心理学分析与实践中写到,情感与思维不能同时并存,这让我想到阴阳,想到月亮与太阳。阴阳相倚,此消彼长。日升月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阴阳相感,家祭与承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bc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