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考语文试题分析12
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无可替代。语文不能只考文学,还要考查学生是不是能读懂、会表达。今年阅读题使用了很多非文学类的材料,尤其是科技类的,紧扣当下的形势和环境,体现了对科技诉求的强化。这是从语文能力作为基本学习能力的角度去考查的。语文不是文学,这是需要明确的,未来孩子们需要当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等等,当文学家的少之又少,我们不能把语文等同于文学。语言文字最重要的是表达,而文学艺术,那是少数人的事情。
四是贴近当下、贴近学生。
试题中考了“探月”,这恰恰是近几天的新闻热点。全国甲卷作文题“真正的相遇”,主要谈人和人的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婉转与直接、坦诚的关系问题,特别切合现在年轻人的情况,有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交流实际想一想,这样的试题是会打动年轻人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3fbc0707d4da32b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a8ef1ebefe2a8f7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ac7dbe3d95e8766f.jpg)
五是题目大道至简,提问简单直接。
各个模块的试题设问都没有绕弯儿,比较直白,考生在审题上不用花费太多时间。今年的作文题是我看到的最简洁的。例如,全国甲卷作文题目共有48个字,新课标 I 卷共43个字,而且给出的材料都是直接点题,考生基本不会发生理解偏差,更不会跑题。大道至简,简洁明晰,值得去说,不用绕来绕去。虽然题目用字少,但对考生思维的要求却是比较高的,能够区分出不同思维水平的考生。我很喜欢新课标 I 卷的作文题“答案和问题”,这道题充满张力,开放性强,考生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小说,每个角度都有发挥的余地。
六是试题的开放性高,答案多元。
通过给出多个答案示例的方式留给考生更多发挥的空间。只要考生回答得有道理,就可以拿到相应的分数。例如有试题的参考答案给出了三点,但考生只要回答出来两点,就意味着能力水平达到考试要求,也可以拿到满分。这是对语文学科规律的尊重。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c19116e816fdba1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