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开始运动。但没有形成习惯,间歇性的运动,更多的时候都在晒网,甚至一晒大半年。
在我的记忆里,我确实不爱运动。
各学段里的体育课,像一个个噩梦。成绩总是不及格,尤其是跳远和扔铅球。
两年前是因为什么原因开始跑步,我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出于实用性目的,想缓解久坐之后引起的各种颈椎问题。
就这样,断断续续开始了跑步。竟也去参加了两次马拉松,这不可谓不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今晚听了樊登讲《运动改造大脑》,我才真正意识到运动如此重要,我要把运动变成日常存在,成为一个重要的习惯。
运动可以魔力改造大脑;压力、焦虑、抑郁、低效等种种困扰,可以随着运动云散烟消。运动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大脑处于最佳状态。
失衡的大脑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现有的大多数改善精神状态的药物,都是以调节这些神经递质为目标的。事实上,长跑1600米就能产生和服用药物一样的效果,因为运动提高了神经递质的水平。
坦诚地说,我觉得自己有点抑郁倾向。明明不敢时间,我却不能好好刷牙三分钟,常常敷衍了事,总觉得有什么在追赶我,驱逐我,心总有些不宁。是时候用跑步来缓解自己的情绪了。
书中还提到了成瘾性人格。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掌控手机的,我好像被手机掌控了。手机时刻在身边才有安全感,一天无数次刷手机,刷微信。习惯性地一遍遍刷,其实也没什么重要消息,我却总害怕自己错过。
书中提到了一个经典案例。
1995年,卡尔·科特曼在一个为期4年的关于老化的研究中发现,那些认知功能衰退极小的人呈现出三点共同因素:教育、自我效能感和运动。当时前两个因素对大脑的影响人所共知,只有运动让人费解。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测量BDNF与运动关系的实验。他斥巨资设计了实验设备:不锈钢转轮。好在,参与实验的老鼠非常喜欢这个运动器材,一晚上能跑几公里。解剖结果表明,跑得越多的老鼠,大脑内的BDNF水平就越高。
确实没有理由不行动了,哪怕是为了让自己的认知功能衰退的没那么厉害。
除此之外,还谈到了运动带来的其他大量好处。缓解焦虑,调节内分泌,延缓衰老。
人们逐渐变老的原理是这样:老化的细胞在对抗自由基、过度能量需求以及过度兴奋的各种分子压力上有较低的阈值。原本负责生产蛋白质清除有害废物的基因停止了工作,由此导致一个细胞的死亡,也就是神经学家说的“细胞凋亡”。当神经元由于分子压力而逐渐损耗后,会导致大脑内突触毁坏,最终切断神经元的连接,树突会生理性萎缩和枯竭。随着轴突活动减少和树突的退化,滋养大脑的毛细血管也同时萎缩,这限制了脑内的血流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会随着我们变老而越来越少。在老鼠的实验中,科学家发现,中年老鼠,近似于人类55岁,大脑内的多数神经干细胞已经死亡,同时可利用的神经细胞数量从25%下降到8%。在大约40岁到70岁之间,平均每10年我们就会损失平均5%的脑容量。
而运动能改变这一切。
行动最艰难,却也最有用。
加油,把自己调整到最好的状态。即使现在真的有抑郁倾向,不要怕,不要焦虑,不要恐惧,把运动写进以后的日程里,让每天的有氧运动开启精力充沛的一天。
既然忘不掉,那就随身携带好了。
每想你一次,就会心笑一笑。
祝福和爱更能安顿一生。
我爱你,干你何事?
也许那一天,我就了悟了此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