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笔记传播正能量简海采珠
学习笔记2:封建社会时期的大同理想

学习笔记2:封建社会时期的大同理想

作者: 一帆风正 | 来源:发表于2022-11-20 09:20 被阅读0次

儒家大同理想是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提出来的。《礼运》篇大概产生于秦汉时期,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王朝已经确立,不少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开始设计出大同这种理想社会方案。

儒家大同的理想是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社会上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邻国友好往来,没有内忧外患,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

儒家的大同理想比农家、道家的理想更详尽,更完整,也更美好,更具有诱人的力量。因此,它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一直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没有形成新的社会形态,因此儒家大同类型的理想,未再出现新的模式。

农家类型的大同理想,主要通过组织农民起义的宗教团体的某些生活制度体现出来,东汉末期张鲁的五斗米教是最早的典型。道家类型的大同理想,则在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形成了新的、最有影响的典型。

五斗米教张鲁据有汉中后,废除官吏,设"祭酒"分管部众,各祭酒的辖区设义舍,放置义米、义肉,供行人无偿取用。对部众的管理强调用说服教育方式,对犯法的人也首先教育,宽恕三次不改而后处罚。

《桃花源记》陶渊明在文中幻想出一处同现实世界隔绝的人间乐土,那里没有剥削、压迫和战争,人们永远处于和平、宁静和温饱的环境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对外部世界的王朝更替、社会动乱都一无所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在中国大同思想发展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此后一千多年,幻想逃避现实社会的苦难的人普遍地憧憬着“世外桃源”,成了人间乐土的代名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笔记2:封建社会时期的大同理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ml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