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朝廷官员都是世袭的。但是,这种世袭并不是简单地直接继承,不论子弟出身多高贵,都必须经过培养,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任官。这种过程叫“造士”。
西周“造士”的程序是:
命乡论秀士,升诸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通俗地说,人才的培养,从基层的乡开始,首先由乡官主持考试,选拔乡学中的优秀学生,报告于西周王室的“司徒”官,称之为“选士”。
接着由司徒官主持考试,推荐士中的优秀者升入国学,称之为“俊士”、“造士”,意为进入大学的“深造之士”。
待培养的人才升入国学成为“造士”之后,就由“乐正”官教以诗、书、礼、乐“四术”,春秋教以礼、乐,夏冬教以诗、书。经过9年的深造,达到“大成”,即学有所成之后,再由“大乐正”官主持考试,就“造士”中的优秀者提名于“司马”官,称之为“进士”。又经司马官主持考试,“辨论官材”,最后将“进士”中贤能者报告周天子,由天子授予官职,和爵禄。
周代的学校,“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在学者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七年各考校一次。七年合格者,谓之小成,九年再考一次,合格者谓之大成。经过学校的培养并考试合格的公卿子弟才可以任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