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思想,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开始萌芽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诗经》中有一篇题为《硕鼠》的名篇,把贪婪无比的贵族比做害人的大老鼠,并且发出了决心逃离大老鼠的“适彼乐土”、“适彼乐国”、“适彼乐郊”的内心呼声。这篇《硕鼠》是迄今保留下来的关于大同空想的最早的记录。
战国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剧烈变革。社会动荡和无休止的战乱,迫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理想社会的构建设计。这也是古代中国思想大碰撞大激荡时期,“百家争鸣”影响深远。其中农家提出了“并耕而食”的理想,道家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儒家提出了“大同”理想,这三种类型的大同思想代表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家“并耕而食”的理想是人人劳动,没有剥削;社会生产基本上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但存在若干独立的手工业,并进行着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之间的交换,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没有商业欺诈;不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不存在专业的脑力劳动者,连君主也和人民“并耕而食”。农家的这种理想,实质上是农民小生产者对自己落后的经济地位的理想化。
道家“小国寡民”的理想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老子把人类分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小国”,每一个小国的人民都从事着极端落后的农业生产以维持生存,废弃文字,尽量不使用工具,人人满足于简陋低下的生活而不求改进;同外部世界断绝一切联系,即使对“鸡犬相闻”的“邻国”(实际上是邻村),也“老死不相往来”。而舟车等交通工具是根本用不着的。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的幻想。
儒家的大同思想主要体现在《礼记·礼运》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秦汉以后出现的农家的大同思想,基本上都是属于农民小生产者的类型。封建王朝在改朝换代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所以在新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往往都会施行新政,注意减轻对农民的压榨。而农民群体在战乱中深受其害,不少企图用“避世”来寻求解脱的人,都憧憬着道家类型的理想境界,而儒家的大同理想,则往往为新王朝上层决策者采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