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候选之路 (下)

作者: 罗小笨 | 来源:发表于2016-09-14 22:04 被阅读266次

    月选制度创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在清代完善为双月大选,单月急选,闰月休息。基本上这个制度和字面上的意思差不多,按月抽签选官,根据雍正朝的定下规矩单月一般从候补官员中选人,双月从候选官员中选人。京官五品以下、外地道府以下的中低级官员主要是通过月选这种方式来选拔的——当然也有像翰林官这种不列入其中,排队的规则就是按班轮序。

    班有很多种,主要根据官员的级别、出身和资格进行分类——这个班也有很多种说法,及其复杂,所以我们就简化一下。科甲出身的归入甲班,其中又分为进士班和举人班,一起竞争的还有交了银子等着做官的捐班、贡荫生班、散馆庶吉士班——这个班是谁也惹不起的老虎班。同时还有吏部评定的六班:除、补、转、改、调、升,这六班又可以细分成很多班次,例如推升、降补等,这些就和我们的进士哥儿们关系不大了。

    进士哥儿们因为没有考取翰林,弄不到翰林散馆的身份,也就搞不到“老虎班”的资格——所谓老虎班,就是无需等待遇缺即补,一般是翰林院散馆进士的特殊待遇,只能归入进士班,耐心等待月选抽签了。好歹是科甲正途出身的人,至少不会有太多的歧视,但是也要按考试名次排队。比如光绪《大清会典》记载的知县双月班次,十七人为一轮,按照进士班、举人班、捐班和应升班的先后顺序,确定进士五人、举人五人、捐输四人、应升三人确定各班能参加月选的人数。

    这个等待要多久就说不好了,运气好一两年也许就有官做了;运气不好等个十几年也不是不可能。鸦片战争中的吹牛大王周天爵在嘉庆十六年也就是1811年中进士,等了13年到1824年才授安徽怀远知县,这时候道光已经继位4年了;有举人在乾隆年间等了三十年才有一个知县的位置——当然如果他不一门心思只想干县处级,弄个县丞或者县教谕也许就不用等这么久了;咸同年间的杜凤治花了十年时间才弄了一个知县,算起来也还可以了。

    月选这个程序在清代已经是烂熟的。由于等待时间比较长,朝廷允许大伙回家等——实际上没人这么干,因为路途遥远很容易丧失机会。每年吏部会根据往年数据,估算出一个缺数,然后确定候选名单,通知相关人等准备各种材料,这个叫做“截取”。进士哥儿们接到通知后就开始准备材料,包括履历、亲供、三代履历和邻里的甘结证明,主要内容是说明长相特征,家世清白按时纳税没有抗粮对抗政府的情况,也没有隐匿犯案等等;然后到籍贯所在的州县官那里提出申请,要求给吏部发咨文证明核查身份,这个申请层层递交到本省督抚由他们出具咨文,报送到吏部存档。

    到京以后,进士哥儿们还要去找同乡六品以上的官员出具一份证明文书,证明进士哥儿们的证明是真的,然后加盖该官员所在衙门的公章,这个叫做“取据印结”。取据印结本意是加强管理,后来就流于形式了,倒是这个证明需要付费,所以印结钱成了穷京官们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接着本人在出具一份文书,证明自己投供的真实有效,然后找五个同一批次候选候补的官员相互证明,这个叫做“互结”,以确保相互监督。有了这些材料,再到吏部去报到,算是进士哥儿们完成了报名流程。

    接下来吏部该忙活了:先做计算出本月的缺数的截缺工作,然后根据规则来确定候选人名单,也就是某种官职应该是由什么样身份的官员升补除授;审核候选官员的身份证明材料,确保内容无误,资格是否满足要求;确定候选官员是否到京报到等等方面内容。这个环节叫做司议,它是后续所有工作的基础——看材料的准备十分类似于现在单位评职称。

    有了这些基础资料,吏部的堂官们就开始讨论司仪给出的名单,对名单进行审核和讨论。尽管这个步骤是最体现吏部权力的环节,但事实上只是走过场:因为前面司议所做的准备工作具有相当的技术和技巧,这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堂官所能熟悉和了解的,比如如何执行回避,如何确定班次等等。堂议过后就是在吏部大堂外公布名单,同时将名单送到监察部门河南道去稽核。接下来就是过堂了,候补候选官员在吏部大堂左阶下站立,静听大堂上点名,点到名的人则上前报个人履历籍贯等内容,然后从右边退出。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吏部查看月选官员的长相年龄是否相符,其实也是走个过场。

    然后就是激动人心的抽签了,官方正式叫法叫做“掣签”,它决定了我们的进士哥们去哪里任什么职务。掣签地点在天安门,吏部的司官会制作好名签和缺签,分别放入名签筒和缺签筒;名签筒放在大堂案前,缺签筒房子桌上;候补候选官员在天安门外等候。掣签开始后,由吏部司官先掣名签,当堂唱名;点到名的官员上前点到缺签筒中取签,取出后当场拆验喝报,司官记录。理论上所有的签都应该由本人抽取,但是八品以下和在任候升的官员因为无法到场,所以他们的签又吏部堂官代为抽取。

    掣签以后,基本上大事已定了,但是还有不少的扫尾工作。第一项就是考试履历,要求月选官员把自己的履历默写出来。本来要求月选官员将自己的见解条陈一起写出了,结果很多人没啥可写的,通篇都是皇上英明之类的拍马屁,后来就禁止了;接着是由皇帝钦点的九卿、科道监察官员去验看;这些人看完以后,吏部会将这些官员引见给皇帝,由皇帝亲自查看,只有经过这一关,才算是确定了掣签的结果——不过这一关似乎只在雍正朝比较重视,后来的杜凤治形容是“引为具文,无足轻重”。

    做完这些后,进士哥儿们就可以到吏部登记画凭,核对自己的籍贯履历等关键信息,留下“花押”,领取凭照去上任了。值得一说的是这个花押,就是官员把自己的姓名用草体写成一个花体字用来签字,要求是越难认越好,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防止假冒。明代有要求新手官员需要练习画字三天,练熟后留部。最后还有一个礼仪性的步骤,辞朝谢恩,感谢皇帝给自己一个机会为天子服务,然后才能去上任。

    本文主要参考张振国先生《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在此致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进士候选之路 (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qy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