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卡尔·贝克尔曾有一句名言:“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这句话可以有很多种理解。我的理解就是每个人每天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于你而言,你就是自己的历史家。就公众史学而言,提倡“人人的历史都是历史”意味着史学的大众化或史学的社会化。也意味着史学向公众参与,书写公众,公众消费三大方向的变革。
公众史学,是一种史学的民间视野,即以公众本位来看历史的发展,它主张的是从普通人的经验和角度看历史,以一种下层社会的角度来观察和记录历史。
我们知道在传统史学中,官修正史,基本都是帝王将相和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就算是写平民,那也基本都是造反的,几乎很少可以看到大众的形象。而自近代以后,社会力量在变,权利格局也在变。“民”的地位开始显露出来并逐渐上升。1895年鸦片战争以后,“国民”开始指称中国人,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取《大学》“新民”之意,提出“欲以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在《新民丛报》的带动下,当时出现了大量以“国民”称呼的报刊,学校,学会和革命团体。比如大家所知道的“国民党”“国民政府”“国民经济”等。“国民”的出现,意味着国家主人群体的扩大。而有了“国民”的观念后,书写“民史”的理念也开始出现。我们知道现实社会的权利中心也就是历史书写的中心。在帝王将相是国家主人的时代,历史书写的权利自然被牢牢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而书写的对象也自然是上层社会的精英人物而不是大众。所以民史理念的提出最大的意义就是扩大了“历史”书写对象。同时也意味着“民史”开始步入大家的视野,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的“民史”建设并不是很理想。
而到了21世纪,现代社会日益表现为一种多元化的格局,社会是由大多数人参与,而不再是由少数人垄断把持的社会。就中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慢慢的在通向“公众时代”。这样说的依据是:其一我国公民的主体在日益凸显,其二公众娱乐文化的发展,其三,互联网与手机的出现,这些变化和发展都在不断的改变历史书写和传播的方式。而以社会民众为对象的历史书写,就是公众史学书写。
那公众史学该如何做?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如果是学术化的公众史学,那它的直接服务只会是学者而非公众,而且学术化的公众史学只会是公众无法读懂的作品。只有普及的通俗易懂的史学成果,公众才能接受和消费,因而公众史学的书写层面应该更为普及化。而民间领域一直都很少有人去写,所以值得去写。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这里的“人”指个体的人,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公众个体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这个问题值得深究。
另在通论中,钱老师认为公众史学的书写意义甚大。一是可以更新人民的历史观念。在这里钱老师提倡的是不要忘记自己的小历史,人人都有历史,一个家族有自己的历史,一个村落有自己的历史,小历史书写也要坚持大众史学观。二是扩大史学的实用功能。大历史为国家所用,小历史为民众所用。传记,家族史的编撰等不同类型的历史作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公众的需求。大历史和小历史结合,更能发挥史学的功能。三是强化已经弱化的史学记录功能。史学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问,如果仅仅将其归入科学这一条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试着放低身段,走向寻常百姓群体中去。而历史学如何由小众之学成为大众之学,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四是可以让个体,民间组织的文化得到完整的传承。公众史学鼓励大家写自己的历史,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也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这一历史观念的回归。这样,历史学的功能也能完整的体现出来。五是可以弥补政府史的不足。历史书写,既要写大人物,也应写小人物。六是可以培养现代公民的历史意识。历史意识的培养,可以让人更多的关注历史价值。
公众史学是“民史”的新形态,是以公众为中心可以多层次建构的史学形态。公众史学的发展也可以拉进公众与史学的距离。真心希望有一天,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问,而是更贴近大家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