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当小学生遇见苏轼》,有感于某小学的“苏轼大数据研究”在朋友圈中刷屏。作者认为,其研究深度,绝大多数高中生达不到,甚至不夸张地说,很多本科论文也到不了这个水平。但作者并不认为这是小学生们有多么出色,而是家长的手伸得太长,学校的杆树得太高。
很快,我就在朋友圈又看到了另一篇《6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没想到你是这样的苏轼》,总算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适逢苏轼诞辰980周年,清华附小展开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其中就包括上文所说的大数据研究。看到论文的截图着实让我惊掉了下巴,我不知道现在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普遍有多厉害,但我六年级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这样的水平的。在我的印象里,苏轼并不是一个孩子容易产生兴趣的研究对象,无论是他的诗词还是他个人的人生经历,都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有所理解和领悟。即使那些大数据研究不需要对文学本身有太多的领悟,那些分析维度,也恐怕不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能轻而易举地罗列出来的。很难说,这些研究成果里没有父母的参与,并且参与度恐怕还不低。
对此,我不想做太多评判,这两篇文章后面的评论已经很丰富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想分享我的一点感受。我看完这两篇文章尤其是第一篇的第一反应是,假如畅畅在北京上小学,假如畅畅的学校有这样的活动,我会怎么做?我会参与多少?最后写出来的东西,会是她的意愿还是我的意愿?
我想了想,作为一个中文系出身的妈妈,我绝对不会袖手旁观。起初,我可能会给她读一些苏轼的传记和诗词,问她有什么感觉,启发她的思路。慢慢地,看到班级群里的各种讨论,以及大家晒的各种阶段性研究成果,我可能就坐不住了,开始大力去干预她的思路,把她的想法变得更像我认为的一篇好的论文。到最后,我很可能会无法忍受她的悟性(12岁的孩子看苏轼,跟40岁的大人看苏轼当然不同),越厨代庖,直接操刀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肯定也会犹疑,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得太过了,我也会不断提醒教育孩子的初衷,但我费劲洪荒之力刚把自己往原点的方向拉了一点点,恐怕就被班级微信群里的各种信息炸得体无完肤。没办法啊,作为一个妈妈,孩子的这份作业在你的专业范围之内,你要有多强的定力才能忍受自己孩子的作业比其他人差几个档次?
相比之下,畅畅在这里上学,我就是想把手伸长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没有在美国上过学,我不知道美国小学的课堂是怎样的,不知道美国老师是怎样教学的,也不知道他们一年一年大概要学些什么内容。这些东西在国内一清二楚,在这里却都是未知。我只能从孩子带回来的作业,趁去班级做志愿者的机会,以及跟孩子聊天窥得一二。在这里,我是跟着孩子一起学习,一点都没有作为父母我可以指导你的优越感。
拿我最拿手的阅读来说,一年级还没有结束,畅畅就不让我读英文书给她听了,嫌我读得不好。前几天她刚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心血来潮让我读给她听,我读了不到6行,她就要回去了,说还是我自己读吧,你听我读。至于她每次从图书馆借什么书,也几乎都是她自己说得算。我不知道这里这么大的孩子都应该读哪些书,我也不知道对他们来说什么样的书算经典,就算我通过查阅信息、咨询他人弄到一些书目,但那些书毕竟不是我小时候读过的,我推荐给她的时候也是缺少足够的认同感的,她一说不喜欢,我就无话可说。
还有交朋友。昨天放学了在学校操场玩雪,有几个小女孩过来跟她玩了一小会儿,她们离开后,我问畅畅她们来做什么了,她回答,她们都是我的朋友,我们聊了会儿天。她们是她的朋友,我却连名字也叫不上来,也不知道她们聊了些什么。
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壁垒,为我们大人竖起了围墙,孩子却不会被困。以前觉得很内疚,觉得能帮到孩子的地方太有限了。但慢慢地,看着孩子的各种能力在不断增长,也会觉得,放手让孩子自己长,也并不是什么坏事。有时候甚至会想,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又管了我们多少,有吃有穿就行了,其他的都是放养,我们不也照样长大了吗?当然,我也知道这样的比较不是很能站得住脚,毕竟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度、参与度明显要高得多。
好在畅畅并不介意,甚至很喜欢现在的这种状态。暑假的时候我俩聊起这个问题,我说:我没有在美国上过学,美国的很多东西我也不懂,只能靠你自己去学习了。她回答:I don’t care. I go to school. The teacher teaches me, and also other people.
也幸好这里并不考试,也没有班级微信群之类的东西,开家长会也是一对一地开。我们并不清楚其他孩子的情况,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们只跟自己比较,现在比过去有进步,就是真的进步。否则,像畅畅上周五拿回来的数学测评结果,有一个版块,8个点她才得了4个点,50%的达标率,那还不像一块大石头压着我的心?我让她把做错的题又做了一遍,感觉她心里是明白的,也就过去了。
昨天晚上她做数学作业,最后一道题,还是challenge:一只七星瓢虫上午吃了28只蚜虫,然后它在一片叶子上小睡了3小时,下午又吃了34只蚜虫。问它一共吃了多少只蚜虫?不到半分钟,畅畅就心算出来,一共是62只。
我很高兴。这样的题对国内二年级的孩子是小菜一碟,在这里可算challenge。倒不是因为她能做出来challenge我很高兴,而是她终于学会了心算。也就是一个月前,她做20以内的加减法,不到10的数手指头,超过10的就画圈,计算结果都是数出来的,好像完全无法抽象数的思维。我那个时候很着急,心想怎么二年级了还要掰手指头呢?又不敢说她,因为美国老师的教法跟中国老师不同,做加减法他们都是凑10凑5这样去做的,我怕我教得跟老师不同,反而把她弄迷糊了。
这次我问她怎么算出来的,她说,20加30是50,8加4是12,12比10大2个,就把10给50,就是62了。是我们熟悉的进位的方法。我说这样算起来真快,老师平时就是这样教的吗(我心里确信美国老师不会这样教,但我要套她的话嘛)。她说不是,是她自己想出来的。我和爸爸也没有教过。也许真的是她自己想出来的,也许是受其他同学的启发,总之从花圈数数算结果到心算进位,这个技能是她自己习得的,我们并没有伸手拉她一把。
假如我们伸手拉她一把,她是不是其实也得到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地明白?成长本质上是自己的事情。
想起两岁多的时候,我们带畅畅去北京动物园,看了很多的动物植物,我们谈论它们是如何长大的。又说到了她,问她她是怎么长大的,她很自豪地说:宝宝是自己长大的。那时候姥姥还笑她:你妈妈白给你喂奶了。现在想来,她说得真对。她就是自己长的。
原来命运的伏笔,那时就已经埋下。
作者说
HI!我是罗环环,一个7岁女孩的妈妈。
现居美国,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读完我的文章有收获,记得打赏、点赞和关注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