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第十章的「圣人之道」并非泛泛而谈,是专门冲着章首的「天地之数」来的。准确地说,这是关于「天地之数」的原始注解,是「古之遗言」自带的解释。
因此,此处的「圣人之道」,每一个说明,所讨论的都是「天地之数」的一个侧面。只有这样来理解二者,才能真正体会「圣人」的思想。否则会失于空泛,流于哲理,落于窠臼。
「圣人之道四」,层次有二,角度有三,统一运用了「显三隐一」的表达方式,内容上保留了很大的脑补空间。
第一个层次是「至用」。
从「天地之数」对人的用处入手,具体分析了四个现实或者不现实的用处,也就是「四尚」。
前三者分别是「尚辞」、「尚变」、「尚象」,可以统称「教化之道」,弘扬文化、启迪民智、开发器具,直接服务于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后者「尚占」,可称之为「卜筮之道」。《系辞》隆重推介,说灵验至极,有问必答,言者必中。自夸可以用来指导「君子」的行动。
另一个层次是「明理」。
以「天地之数」的取得、演化和效果为核心,以此入手,上接「数」的「占卜」功能,下联「易」的模拟效用,用「至精」、「至变」、「至神」来高度概括与评价了「天地之数」的结构与运行机理。得出了「深」、「机」和「神」的精辟结论。
「至用」与「明理」虽然属于截然不同的层次,但是三个观察角度却高度一致,都是分别从「准」、「变」、「神」这三个定点,来评价「天地之数」与人相关的实际作用。
既然「作易者」是「圣人」,那么,这里用来评价「天地之数」的「圣人之道」,代表的就应该是「圣人」作易的过程与目的。而具体的介绍方法,则是通过「易」对于人的作用来予以表达,这样更有吸引世人眼球的社会效果。
「天地之数」的取得与演化,是所有这些附带效应的发源地。《系辞》的处理方法,是将它们集体打包,全部装进「变」里面来介绍。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数的「置换」。
为了在「天地之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夯实十进制数与「易」的联系,尤其是深化十进制数与「卦」的联系,《系辞》直接通过十进制数的置换,来得到易二进制数,现实情况当然并非如此,但是这种介绍方法,却非常适合教学或者研究的需要,当然也适合思想。
置换方法是「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将十进制的3,表达为易二进制的3,即变成两个「位」的二进制数;将十进制的5,表达为易二进制的5,即变成三个「位」的二进制数。总之,以十进制数为母本,借助「位」的增加来表达「逢二进一」,换成易二进制的数。
在易二进制里面,由十进制1与2的一个「位」,到十进制3和4的两个「位」,再到十进制5以上、8为止的三个「位」,两种数的对比,层次分明,变化节点十分生动。
第二个阶段是「推广」。
十进制数置换成易二进制数,原理是「进制」从三开始,每逢二加一个位。已经涉及的易二进制数,从1到8共八个。《系辞》说将这种置换方法推而广之,可以「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物相杂,故曰文」。易二进制的两个基本元素,分别代表的是「实」与「虚」,因此组成的结果似「数」非「数」,《系辞》叫它们「文」,而且自己给出解释,说「文」是「物」互相交织的产物。可见《系辞》说到这里的时候,也一样是「易」与现实世界傻傻分不清。
第三个阶段是「定象」。
也叫「配象」,是跟在「卦」后面的说法,《系辞》称由「卦」形成「象」叫配象。「象」的来源是易二进制「数」的结构。
易二进制数的结构要经过改造,才适合配象。改造的具体方法,是「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就是将从1到8这八个易二进制的「数」,不足三个「位」的,全部配齐三个「位」,得到的是八个原始的「象」的雏形。
《系辞》的「至变」到此为止,现实中的「配象」还有一个步骤,就是将这八个「象」的雏形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卦」。《易经》的大厦,至此才开始搭建得有模有样。
所谓「变」,说的就是「数」变成了「卦」。综合《易经》关于这方面的全部内容,「至变」与「至精」、「至神」一样,与全部的「四尚」、「三至」一样,与「圣人之道」一样,表述上的共性是「显三隐一」,背后还有真正的「道」。
「至变」是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可复制的「易理」。这一点与前面的「至精」、后面的「至神」,形成很大的反差。一方面,「至精」与「至神」是「至变」的延续;另一方面,三者分属不同的阶段,各有各自的领域。
「至精」,《系辞》的描述是:「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这用来形容「算命」,不输于现在最经典的广告词。
既然叫「至精」,就不可能止步于算命。至精真正表达的,应该是整个「得卦」、「算卦」的方法,也叫「占」。《系辞》赋予「占」以高度的神秘,真实的情况以及真实的意图,超然物外,不可妄测。
「至神」的主角是「爻」;「至神」的前提需要有卦存在。从「至变」到「至神」,就是从存在到变化。换句话说「至神」无非「天地之数」的演绎,即动态。
「圣人」关于「天地之数」的解释,明里「显三隐一」,暗处字字机锋,可能是《系辞》最晦涩的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