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无戒学堂:2021年365写作课专题读书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人生为什么需要设计?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人生为什么需要设计?

作者: 凯文讲书 | 来源:发表于2021-11-19 23:12 被阅读0次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这本书,我应该很久前就听过。应该是在某个大咖推荐书单上见过这本书,于是它被我从读书软件中找出来、并放进了自己的候选书单。但我之后就再没翻开过这本书。因为当时只看了书名,我就在想:

    这是一门无趣的专业课吧?

    设计课,好像和我专业没啥关系?

    人生设计,不会是骗年轻人的心灵鸡汤吧?

    还斯坦福,一定是国内某个作者吸引眼球的噱头吧!

    就这样,我和这本书擦肩而过。

    直到最近,一个训练营要求我分享一本创业的书,并推荐了这本书。为了完成作业,在我人到中年的时候,我和《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这本书相遇了。

    但一见就相识恨晚。

    -1-人生三大思维误区

    这本书讲了关于人生的三个思维误区:专业决定工作、成功就会幸福、太晚了。

    一边看书,我一边对照回顾自己的前半生,三个误区竟然一个不拉,全部掉坑。

    误区一:你的学位决定你的职业生涯。

    大学时我读的是审计专业(会计学的一个分支)。被这个专业录取真是啼笑皆非。

    首先入学前我对这个专业什么都不了解;其次我的强项是数学,数学高考成绩考了118分(满分120),因此第一志愿报了计算机专业;第二志愿我选了审计(因为这个专业目标学校在我们省招生名额是3人,其他专业都是2人)。但是生活给我开了个大大的玩笑,那年计算机专业超热,目标学校录取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北大。虽然我总分不错,但还是被调剂进了审计这个两眼一抹黑的专业。所以大学四年,我完全是在不喜欢的状态下完成了学习。

    毕业后,审计就业率还非常不错,我坚信工作只能做回自己的专业,于是进入了一家公司做财务工作,这一做就是20多年。

    这就像书中的大学生埃伦,她在大学学了四年地理专业却根本不喜欢。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3/4的大学毕业生最后从事的工作都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无关。

    误区二:获得成功就会感到幸福。

    经过了多年的努力,我成为了公司的CFO,公司发展不错,自己收入也不错,我也实现了自己之前的每一个预定目标: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公司高层。但正像书中硅谷高管雅尼娜那样,我时常感受到不幸福,内心一个声音一直告诉我:“这不是你喜欢的工作”。我感受不到工作的激情。

    这本书告诉我们:有2/3的职场人士对他们的工作不满意,有15%的人甚至痛恨他们的工作。

    误区三:太晚了。

    无聊的时候自己开始读书。通过大量的阅读,我感觉读书才是我感到快乐的事情。尤其是当我分享我读到的知识、带动更多的父母学习育儿书、带动更多的书友持续讲书时,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快乐。我想全力投入这件讲书分享的事情,但我总觉得“太晚了”。

    我也像书中即将退休的唐纳德那样,不停地在问自己同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这样生活?”。唐纳德不管去哪里,他都会问——在咖啡馆问,在餐桌上问,在教堂问,甚至在酒吧他也会问,但一次次的询问并没有阻止这个问题的再次出现。一边对生活提出疑问,但唐纳德还是情不自禁地重复自己过去常做的工作。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美国,年龄在44~70岁的成年人中,有超过3100万的人想要拥有一种“返场事业”—— 一份既可以体现个人生活意义和社会影响力,又可以继续赚钱的工作。在这3100万人中,一些人虽然已经找到了他们的“返场事业”,但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而且他们对在这个年龄做出太大的改变感到恐惧。

    三个人、三个大问题、三个大误区,我竟然全部掉坑,我不禁冷汗直冒。

    这本书直抵我的灵魂,原来我以前过的就是一种充满误区的人生工程。

    -2-人生工程和人生设计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说:人生分两种,分别是人生工程和人生设计。

    人生工程就是“做出决定,坚定推进”。

    把人生当成工程,就是“专注初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做出决定并且把事情做成。”这种人生让我想起了《干法》这本书,不管你喜不喜欢,努力地先干起来,投入地干下去就好了,之前的我就是崇尚这本书,立志把一件工作干到老。但《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却让我看到了新的可能。

    做工程的优点是更加稳健,肯定会有阶段性收获,而且更容易被人理解。并工程问题一旦被解决,那么其解决方案就可以被重复利用几百万次,这就是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优势所在。

    但是,如今这个世界是快速变化的,今天最受欢迎的10种工作中,有6种在十年前甚至都不存在,就像如今的直播带货、外卖员、比特币交易平台等等职业,都是最近十年才成熟或出现的职业。人生工程的模式根本无法适应世界快速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把人生当工程的人往往会像我一样掉入三大误区,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最后不停哀叹着“可惜太晚了”,却找不到生活的乐趣。

    人生设计就是“边走边看,低成本试错”。

    把人生当设计,就是“重新定义问题,找到尽可能多的选择,选择一个进行快速尝试,直到成功。”

    人生设计的思路是——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可能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真正好的人生状态是:“我发现了很多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且决定从某个选择开始先试试看”。

    人生设计认为:当你没有真的推进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困难。互联网公司的做法是进行AB测试,而最聪明的人生设计方法,是做一个“AB人生原型”,然后开始小范围试错。

    人生设计让人生充满激情。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激情所在,据统计有80%的人并不是真的很了解自己的激情所在。事实上激情是人生设计的一种美好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是为了设计出你热爱的人生,那么你没有必要知道自己对什么充满激情。因为一旦你开始对你的人生路进行原型设计,你就已经踏上了正道,这个过程就是激情。

    在人生设计过程中,你会感受到“兴奋、喜欢、感觉、看看、体验、观察”,因为人生设计本身就是一个持续观察和体验的过程。

    通过人生设计,你的生活就会变得超乎想象、绚烂多彩。因为你是在设计以前并不存在的事物,毕竟,这是你自己的人生设计。

    人生设计,引起人生意义的思考背后的终极问题是:

    你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个工业品,还是一个艺术品?

    是一个项目,还是一次创造?

    是任务,还是激情?

    -3-如何进行人生设计?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说,人生设计要保持好五种基本心态,分别是:好奇心,努力实践,重新定义,专注和深度合作。

    保持好奇。

    好奇心能够帮助人们挖掘事物的新鲜感,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让一切变得更有趣。最重要的是,好奇心会让你“好运连连”——这就是人们四处寻找机会的原因。正像这本书,只有当你有好奇心时,你才会和它不期相遇、碰撞出火花。没有好奇心,就只能像我以前那样与它失之交臂。

    不断尝试。

    当你勇于付诸行动时,你就是在为自己打造一条不断前进的人生路。不要坐在那里空想,行动起来!设计师都乐于探索和尝试,他们会创造一个又一个原型。虽然经常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他们眼中,没有最终结果,他们只专注于接下来要出现的东西。

    重新定义。

    重新定义是指设计师转换其思维模式,摆脱困境的方法。通过重新定义,我们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关键点。人生设计的关键就是重新定义问题,在重新构建的过程中,你可以退一步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喜好,开启全新的解析空间。

    就像我自己,虽然我一直遗憾没有选择计算机专业,其实重新定义,我只是享受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分享给他人的快乐,也许目前的讲书分享才是我的真正兴趣。

    专注。

    人生设计是一个过程。生活常常是复杂而混乱的,当你前进一步时,有时看起来你正在向后倒退。生活中的你可能会犯错,也可能会抛弃自己的原型。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学会“放手”——不要纠结于自己最初的想法,放弃那个“不错但并不精彩的”解决方案。人生设计犹如一段旅途,不要纠结哪里是最终的目的地,而是专注于过程,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所以什么时候也不晚,哪怕你之前是工程人生。设计就是从现在开始,专注过程。

    深度合作

    寻求他人帮助。在设计思维中,深度合作尤为重要。最优秀的设计师都知道,伟大的设计需要许多人的深度合作,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你要学会如何利用人生导师和支持团队,为自己设计人生。

    ————————————————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被誉为斯坦福大学最火的课程,作者是前苹果公司员工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他们两人曾经负责苹果笔记本电脑铰链和第一款鼠标的设计。这两位出色的设计师,将产品设计的理念应用到人生设计,并创建了斯坦福大学最引以骄傲的D.School(斯坦福大学哈索普莱特纳设计学院),与哈佛大学一流的商学院比肩。这本书就是这门最火课程的精华。不管你什么年龄,都绝对不能错过这本人生设计书。

    “人生设计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

    让我们记住这一点,因为人生设计就是一直在设计的人生路上。

    人生需要梦想,人生需要设计,并且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无戒学堂日更第318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人生为什么需要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oe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