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诸子百家古代文化
这一天曾国藩闭上了眼睛 漫天黑雨纷纷落下

这一天曾国藩闭上了眼睛 漫天黑雨纷纷落下

作者: 拙诚学堂 | 来源:发表于2016-11-24 10:34 被阅读0次

    在唐浩明老师小说《曾国藩》的最后一章,写到了曾国藩的辞世:

    “这雨好怪!他濛濛的、黑黑的,像一块广阔无垠的黑布,将天地都包围起来……那黑雨似乎还不甘心,还不解恨,它下得更猛烈了,时时夹着呼呼的声音,变得格外的凶恶可怖。它像要摧毁这座修复不久的衙门,动摇这根已成奄奄一息的国脉。”

    唐老师用一场想象中的黑色大雨来祭奠文正公的死亡。

    想必在唐老师看来曾国藩的死也预示着大清的即将灭亡;

    在东方文化里,死亡有时并没有看起来可怕,它是一种艺术,一种具体的经验,是“活的艺术”或“生的艺术”的补充与圆成。

    01

    儒家: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先进》: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其实,这一则记录的只是孔子回避和子路谈死,此则之前接连好几节都是记录颜回的死。颜回死了,已62岁的子路也忽然有了迟暮之感,于是问死。孔子回避子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子路的安慰。

    事实上,孔子并不回避谈论死亡,《论语》中“死”字出现37次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这两句。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若生得圆满,何必牵挂死的问题?若生而闻道知道行道,则死之圆满已然具足。自然之死既然不可避免,那就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关于自然之“死”的唯一有价值的问题是:我们为了那不可躲避的一刻准备了什么,或者说当那离开的一刻到来时,我们是否已经收拾好行装,而没有在此生丢三落四。

    另外一句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杀身”就是“为死”。很多时候,不杀身不足以“成仁”,之时,死亡就是我们的追求,就是我们的福报,就是我们必须抓住的机会。

    可见,在孔子看来,死亡不是人生被动的无可奈何、不可回避的凄凉结局,在很多时候,倒是成就人生的一道必要工序,是人生的最后辉煌,最后玉成。

    02

    道家: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

    相对于儒家的理性平实,道家及道教则将死死生生推衍得有声有色。死亡不再是一场令人震惊、无法理喻的恶梦。庄子妻死,鼓盆而歌,道家的生死说比儒家的魂魄说更辽远、更空灵,生死齐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辩证就在其中。

    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人生不过是从无气到有气,从无形之气到有形之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这样一个生命的有序过程,而死亡则是这种演化的回归。

    自然之“道”超越一切,人永远无法与造化之功抗衡,“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生死皆为人生问题的极限,最好还是看开一点,有情便是痛苦,“无情”方能“悬解”和自由。究其深处我们还是感到其乐观的背后刮着对人生悲观、无奈的风。

    03

    释家:敲响永生之鼓

    公元前六世纪,印度一位得道的王子宣称:“我将在此世间的黑暗之中,打击永生之鼓。”从那以后,人生不再是杂乱无章的阴影,因果学说将是说明今生及以后一切生中的普遍性原则。

    “轮回”一词美丽得令人晕眩,不死的灵魂可以迁往另一肉体不断再生,而“业”就是决定再生的出现和性质的法则。

    佛陀默察生死轮回现象,提出了苦、集、灭、道所谓“四圣谛”,系统地讲述了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主要结论。

    第一谛为“苦”,生存包含有痛苦,而最令人痛苦的则是生命的无常。

    第二谛“集”为苦的根源,痛苦源于生命的贪欲、贪欲又由感受而生、感受因触觉而生,依次类推,便是“十二因缘法”。由此可知我们生到这世界中来,是由于我们前世的无明,以及我们临终时有再生的愿望,一切咎由自取。

    第三谛为“灭”,是十二因缘法的否定形式,“完全无贪欲,则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

    第四谛为“道”,即是痛苦消灭的道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是唯一的解脱之道,是不朽的法则。

    儒家的畏天命,修身以俟;道家的生死齐一;释家的因果不空。看似儒释道三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关于生与死的界定,诠释了它们对大千世界认识的不同,为我们指出了不同的路径,但就从通往“永生”之道的解脱这点来看,它们又是殊途同归。

    更多内容请关注拙诚学堂微信公众号(zhuochengWH)。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一天曾国藩闭上了眼睛 漫天黑雨纷纷落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jb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