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聊了秦桓公,秦桓公是秦穆公的曾孙,春秋时期秦国的第十二位国君,在位27年。
之前我们讲过,随着一代雄主秦穆公的离世,秦国的称霸之路也戛然而止。
穆公之后,便是康公和共公,这爷俩执政期间虽政绩平平,故步自封,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但他们却能按部就班地守着祖宗留下的基业,没有大的过失和差池,虽说在他们手中秦国发展缓慢,甚至于停滞不前,但起码江山社稷得以保障,在重大历史交战中没有受到大的挫败。
然而,当历史的节点来到秦桓公时代,这个君王虽不甘于平庸,却没有过人的智慧,且一意孤行、自以为是,不按祖宗规矩办事,不按套路出牌,妄想力挽狂澜改变秦国停滞不前的现状,结果却适得其反。秦国在他的手中,非但没有发展壮大,反而差点断送在敌人的手中。
就如我们熟知的那场辅氏之战。晋国在晋景公时期,势力已大不如前,且内部政治斗争严重,国内混乱不堪,而此时的楚国在楚庄王的领导下正强势崛起。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晋国溃败,至此,晋国彻底失去了霸主地位。
此时的秦桓公见晋国霸业中衰,觉得有机可乘,于是领兵东进,攻入晋国,进抵辅氏。
然而,这场辅氏之战,晋国大将魏颗如有神助,生擒了秦国的大力士杜回,杜回被杀,秦军大败。
此时的秦桓公才如梦方醒,真正地意识到什么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晋国虽实力锐减,但对付秦国仍绰绰有余。所以,以后十年的时间里秦国不再轻举妄动,更不敢再造次。
晋景公死后,他的儿子晋厉公继位,他一继位便着手夺回晋国的霸权,但因为继位之初,各方面还不成熟,只能暂时延缓争夺霸权的计划,于是他先拉拢盟国,以寻求和平的过渡时期。
此时,晋厉公把目光投向了曾经的老相好秦国,他想与秦国重修旧好,于是派特使带着重礼,向秦国伸出了橄榄枝。这就是我们之前聊过的那个历史上既奇葩又可笑,且不作数的“令狐之盟”。
面对晋国主动递来的橄榄枝,秦桓公有些犹豫不决,但在大臣们的反复劝说下,他才下决心去令狐与晋君相会。
但有时,一个人姿态放得太低,反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约定当天,晋厉公早早地就来到了约定地点等候,然而秦桓公呢,却迟迟不肯渡河相见。无奈,最后晋厉公只能让两国使臣互相商议着订立了盟约一事。
面对这样一个生性多疑且又奇葩的主儿,晋厉公也是无奈,虽说两国签订了盟约,但实际上两国国君连面儿都没见着,这也就意味着这次盟约根本没有实际的意义,也可以说不作数,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等盟约签订完毕,晋厉公回国以后,秦桓公立即单方面撕毁盟约,举兵攻晋。
秦国联络楚国和狄人共谋伐晋,但楚共王拒绝了秦国的要求,并向晋国通风报信,说秦国背弃令狐盟约,而来向我国请求结盟。
秦国见事情败露,便又调转枪口对准狄人,并对晋国说狄人是我们共同的仇人,而晋国却是我们的亲戚,不如我们一起攻打狄人。
晋国信以为真,就派兵攻打狄人。
然而秦国出尔反尔,又跑去告诉狄人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
狄人讨厌秦国的出尔反尔,毫无信用,就跑到晋国来告状,这一下秦国的本性暴露无遗,真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但为了稳住诸侯,秦国又对楚国、狄国、郑国等诸侯国说,我们虽然和晋国有往来,但是我们只是唯利是图,并不是真的想与晋国结盟。
此话一出,彻底激怒了诸侯,大家对秦国的这种反复无常、出尔反尔,简直是厌恶到了极点。
而晋国更是受够了秦国,在收拾了狄人后,晋国决心教训一下秦国,于是双方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麻隧之战”。
那么,这场著名的“麻隧之战”究竟给秦国带来了什么?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