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看过一部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看电影名就知道这一定与死亡相关,但这个沉重的很多人避而不谈的话题却以喜剧的手法来加以呈现,当然观看的过程更多的还是感动而不是捧腹大笑。
男主角叫欧维,59岁,是一个严格古板不受人待见的老头,他总是看不惯社区里各种不符合规章制度的事,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被他看见就会难逃被说教一番,所以邻居们大多不喜欢他。
这一年,他被迫要离开工作了43年的地方,年纪大了退休其实也是正常的事,但对于他而言,这是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连工作也不需要他了,那么他真的也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了。
捧着一束鲜花,去到妻子的墓地,那个他一生挚爱的人离开得太早了,现在他决定要追随妻子,回到相爱的起点,永不分开。
欧维回到家,准备上吊,结果新来的邻居敲门,打断了这个过程。之后又再次尝试上吊、用汽车尾气把自己呛死、举枪自尽、卧轨等方式,但每一次都有各种意外,他无法得偿所愿。
他与新邻居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开始让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最后他因为心脏问题还是走了,但他是安静地微笑地告别这个世界的。
一开始他想尽办法离开,是因为感觉自己已然切断了与外在的联系,生命无牵无挂,没有意义地活着就如同行尸走肉。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所以欧维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几年前,我和一个朋友吃饭,我们聊了很久。当时她已经一年没有工作了,不是自己不愿意,而是因为各种客观的原因导致自己想做的事情被中断。她想要尝试创业或者做一些感兴趣但没时间做的事情,她说我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最差的结果我也能接受,那我就去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说,如果没有意义地活着,那即使现在让我面对死亡,我也一点不感到恐惧。
所以关于“意义”这两个字,无数人无数次地追问,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之前看过一本英文原著,叫Tuesday with Morrie,这本书非常短小精悍,讲述的是一个身患重病的教授和一个他曾经的学生每周二进行的一次主题对话,他们毫不避讳地谈论死亡,谈论人生意义。教授说了这样一段话:
The way you get meaning into your life is to devote yourself to loving others, devote yourself to your community around you, and devote yourself to creating something that gives you purpose and meaning.
独处是可以的,也是有必要的。但是人不能完全切断与周围的关联,虽然一个人全然可以做大部分事情,但如果真的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可能会出问题。我记得阿德勒心理学中把所有的烦恼问题归咎于关系,但爱也是在关系中滋养的,矛盾也可以在关系中化解。
所以不要活成一座孤岛,尽量我很享受独处的时光,但也时时提醒自己,要走出去,要看看阳光,人与人之间那些善意的小举动,能够融化一颗冰冷的心。
读了很多书,看过很多电影,但永远我们只是别人活法的旁观者。不管意义是什么,不要让自己被困在这个命题里,认真用力地活着,欣然享受当下的每分每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