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王健林在电视访谈节目中放言:“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此话一出,迅速将“小目标”这个词带红,至今提起来还让人津津乐道。
关于目标的确定,我们常常会遇到两种相悖的观念:
激进的人认为目标要定得远大,并且尽量高一些,因为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确定一个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目标,执行下来,即使达不到,也会取得一个超过自己原有水平的结果。生活中,需要这样的干劲与士气。
保守的人则认为目标的确定,要尊重既定的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眼高手低,不切实际,多做一些实事,少谈一些空想。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制定一个相对长远的目标,这是你坚持不懈的动力,也是在一个较长的阶段使你持续奋斗的引导。但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长期目标的实施和完成,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你不是修道士,也不是苦行僧,在工作管理过程中长期仰望自己的长远目标,但是却感到毫无进展,这对心理和毅力绝对是一个考验。
马斯洛的需求分层理论告诉我们,人最高级的一种需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如果长期得不到自我的认可和肯定,自我实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极大的影响人的工作能量和状态。
所以,阶段性的目标制定以及完成,就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阶段目标是长远目标的分解,是整体目标的重要部分。如果你有一个年度销售120万的总目标,就可以分解成每个月10万的销售目标。通过阶段目标的分解制定,一方面让销售成就能够更加显而易见、容易达成,激励自我;另一方面,在一个小小的阶段完成后,就意味着新的阶段目标又要开始。逐步逐层循环完成总任务,把整个长期目标从结构上划分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避免目标过于远大而无从下手的问题。
以终为始,逐步完成设定阶段的任务目标,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它让你的目标更有操作性,避免了抓瞎的尴尬,也更好的激励了自我,保证积极的正能量状态。
我是『行者三律』,我在时间掘金的道路上等你。
人世匆匆,皆为行者;律心、律言、律行!
你有多自律,便有多快乐!
人生新起点,从律心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