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名一出,便知其着重于人物的草根性,并非“神”,而是“人”,切切实实的人,有血有肉的人,生之不易活得卑微的人。不得不说,正是主人公的“接地气”,关注的话题切合社会的民生热点,正义感符合普罗大众的期许,方成就了这部高票房高认可的影片。很多影片之所以成功,就是在于它将故事背景定义为现实,扎根于现状,而故事情节却超脱于现实,人物代表“正义”进行反抗与挣扎,力求击倒“无良”战胜整个大背景大环境,虽受制于现状但却负隅抵抗。由此引起人们的同理心,“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此句一出,便成为金句。
之前看过一位影评人写的简短评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确实,我认为这部影片将复杂的医药产业以及跨国走私“仿制”药品这一行为过于轻描淡写,就连印度药品生产商的行为也过度理想化——仿佛他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拯救白血病人的性命。而几个人紧密联合在一起的动机也似乎勉为其难地强加于人物之上,为什么刘思慧会瞬时就答应帮他们扩散消息?为什么诚笃的刘牧师会轻易被他们所说服?理由似乎都太过牵强。这是整体架构所驱而造成的肉刺——情节发展为了剧情而带动,就不免会出现逻辑不够明了的问题,这些是自然而生长出来的不和谐。而我以为,剧本欲日臻完美,就是将肉刺拔去,棱角抹平。
剧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应该是吕先益,那种饱含病痛却强忍着泪水微笑的表情打动了我,单纯又木讷。痛点并非是那位老妇人对着警官说“求求你别查印度药了,我病了四年,正版药吃了四年,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而是吕先益啃着鸡腿地坐在标语下不屑的眼神,是他吃不起天价药走投无路时来找程勇,讨好似的递给了他几个橘子,“吃个橘子”,又木讷地笑笑。他不懂得要怎样去诱惑别人、贿赂别人,想着对人好的方式就是“吃个橘子”。处处细节显明他的无奈,他对于仿制药的迫切需求,他对于生的渴望。
其实影片的最大伏笔应该是在印度程勇所见到的神像。当时神像一座座搬过,但程勇抖开手帕,捂住了嘴——烟熏得很,但该死去的人依旧眼一闭照样死去。神像也救不了人,但人性可以。剧中透露的人性,不仅仅是程勇的,他还唤起了国家对于“天价药”的关注,社会对于弱势群体就医困难的舆论。
除了反映社会问题,背后还有一份正义感顽强支撑。程勇只卖五百块的行为深入人心,而这种代入对象的同感与共情正是这个社会缺口所在。程勇为千千万万的人发声,他虽然不是白血病患者,可是珍贵的在于他不会“漠视”,而是“反击”不公,反击病痛。这部影片难得的是他弘扬了社会正义,令逐步冷却的人心得以宽慰,令用舆论间接伤害当事人的媒体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令一味注重经济效益的企业不得不看到到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它也代表了媒体,代表了公众,向政府发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