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武志红老师的看法,昨天我在文章里面提到,爱是、接纳看见和连接。那么恨是什么呢?恨就是爱的另外一面,或者说恨就是爱的一个反义词。那么,恨就是否定、拒绝和断开。
如果按照这样的定义,那么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爱和恨是无处不在的,相爱相杀就是人类的宿命。
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恨。
父母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就有许多的爱恨,我之前多次提到一个新闻报道案例,深圳的一个家长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脑梗发作。为什么?
其实就是因为对孩子有太多的爱恨,并且这份爱恨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它变成了对自己的人身攻击,最终让这个家长心梗发作。
我在估计这个家长在平时已经积累了太多的爱恨,并且这份恨而已,并没有在关系中得到释放,用别人的理论就是这个家长身上有太多的贝塔因素,当他看到孩子的不听话而读生气的时候,他不具备阿尔法功能,所以他的恨意也无法向孩子表达。
结果,这份恨意击中了自己的血管,直接让自己脑梗。

如何释放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与恨,这是一个需要及时解决的大问题。个人的看法是,父母要学会表达和对孩子的爱和恨。
就是这样父母得要让自己具备容纳功能,他得把自己修炼成像一个足够结实的容器,可以接住孩子的那些所谓的坏,比如不听话拖拉不按时交作业等等。
父母要兜得住孩子的那些让人头疼的坏毛病。这个时候父母需要训练的就是自己的自我的坚韧性和稳定性,我觉得最靠谱的就是父母得和自己的父母和解,让自己的心中住下一个爱自己的人。
当你的心里有一个爱自己的人的时候,那么你的这个容器才足够坚固稳定强大,足够接得住孩子的生命中的那些坏。
也才能够让孩子的爱恨得到肆意的流淌,同时也能够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
2,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
记得《飘》的主人公斯佳丽,在白瑞德和艾希莉相继离他而去的时候,感到了巨大的茫然,当这两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都离她而去,她的内心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恨意。
可是斯嘉丽足够的坚韧,他承受住了这些爱的离去所造成的伤痛和恨,他是一个勇敢的彪悍的女生,她重新收拾自己,立马又去迎接生活。
不管是儒雅软弱的艾希里,还是强悍野蛮的白瑞德,他们都没有给斯嘉丽的内在留下巨大的遗憾和恨,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斯嘉丽的原生家庭给了她足够的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这让她拥有敢做敢恨、快意恩仇的资本。
斯嘉丽的一生可以说是爱恨情仇最为浓烈的一生。她的那些爱恨的浓度足以让许多人死去100回,可是是斯嘉丽根本没有。为什么?
很显然,她的内在自我足够的坚定稳定,他有一个他有一个巨大的容器,可以容纳出那些巨大的爱恨情仇。
而在中国式的爱情中,更多的男女之间的那种爱恨是不能展开的,比如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或者是《一代宗师》男女之间的那种爱恨,因为害怕而不敢展开。
因为他们的内在太虚弱太,所以不能承受住巨大的爱恨情仇,他们选择的是回避逃避。不管是巨大的还是渺小的,爱恨情仇都需要一个人具备足够强大的自我去接纳。
大部分人的容器要不够强大,接不住那些爱恨的冲击。
3,世界的爱恨‘
放在更大的世界范围里面,爱恨情仇会显得更加的复杂多变,比如说不同形态国家之间的那种纷争,大国之间的利益的冲突。
曾经美国和苏联前苏联是两个非常典型的冷战中的国家,他们之间的对立达到了需要原子弹才能平衡的高度,激烈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以前苏联的解体为最后的代价。
假如我们能够放在更广一点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国家之间的冲突。可能就是某一些群体或者某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上面的一些纠葛,没有得到足够的承认。
实际上我们知道所谓的形态之间的争冲突,其实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说。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对于外国资本家是排斥的。可是改革开放40年,我们以引进资本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官员执政成绩一个标准。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这个就是所谓的心态之间的区别导致的结果,或者说当这个社会之间的爱足够多的时候,他就会容纳形态之间的冲突。
或者说,当人与人之间的爱和链接足够多的时候,当我们不再封闭,而是逐步的走向开放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充满了各种的可能性,那些所谓的恨不可调节的矛盾,其实都是一些可以接纳的,可以讨论的一些问题。
或者说世界范围内的容器,那就是一个巨大的容器。足以容纳人们之间的不同形态的巨大区别。
我想当所谓的世界大同,就是当这份爱足够大,足够能力可以兜得住所有人的时候,就可以说世界趋于大方。让世界承受住所有的爱恨。
我是南星教育林老师
每日原创家庭教育文章第二年第692篇
2021.2.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