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们刚开始演讲的时候,不知道讲什么,可能只是单纯的想去表达自己,就像平常聊天一样,简单的只是想去倾述和分享。慢慢的我们开始知道演讲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听众为中心。我们开始选择和听众共同的主题来演讲,让听众觉得你说的有趣、有道理、有价值,听众听完会有强烈的反应,有思想上的共鸣。可能你还想更进一步,用自己的情感去触动听众内心的情感,让听众觉得我们有着共同的情感,达到一种内心的共情。这就是演讲的三个进程:自我的表达、思想的共鸣、内心的共情。
自我的表达
自我表达就是以自我为核心,简单的只是想去倾述分享,聊一些自己的见闻、想法、感受,或者是形式上的演讲。倾诉和分享就像我们平常聊天一样,“我今天在杭州大厦逛街,买了两件非常漂亮的裙子,我还遇到一个男生要加我微信,然后晚上我吃了牛排,非常开心的一天”。这种自我的表达,只是想把我今天的经历告诉别人,不去考虑听众听完我们的倾诉,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当然如果你倾诉的对象是你的闺蜜,她会给你积极的反应。但是在演讲当中,如果你只是倾诉,不去考虑听众能从你的表达中得到什么启法,获得什么感受,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你就很难真正的去感染听众。演讲效果也不会很好。
还有很多形式上的培训、仪式上的发言、宣传会上的演讲、颁奖礼上的获奖感言等,很多听众不太愿意去听,根本就不感兴趣,于是台上的人在讲,台下的人天马行空的神游,形成了一种形式上的演讲。例如我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所有的新生站在操场的烈日下,校长照着演讲稿在读,读完之后,各个学院的院长开始读,同学们在烈日下忍受煎熬,根本不想去听这些官方的话。但是光电学院的院长,他的演讲却获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他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在烈日下很难受,我就用一句歌词来表达我对你们的期待,你们是电,你们是光,你们是我心中唯一的神话。”一句话慷慨激昂的结束了自己的演讲,获得全场喝彩。通过对比才发现形式上的演讲是多么的乏味。
思想的共鸣
思想的共鸣则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听众为中心。你需要考虑听众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生活状态等,他们对什么主题感兴趣,他们从你的演讲中需要获得什么样的价值。换句话说你需要向听众传递价值,包括快乐、感悟、道理、兴趣等。思想的共鸣是你找到一个听众感兴趣的话题,让听众听的津津有味,觉得特别有意思。或者你分享了自己对一件事物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你的思想,拓宽了听众思想的维度和深度,听众觉得你说的太棒了。或者你讲述了一件很开心很欢乐的故事,听众和你有类似的经历,勾起了听众快乐的回忆。或者是你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让听众从你的故事中感悟到了一个道理,得到启发和激励,原来我也可以这样去做。
思想的共鸣不是说教,也不是高谈阔论。思想的共鸣是在听众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在高出一点点。例如你演讲的对象是一群刚刚入门的画画爱好者,你是一名画家。你现在要做一个演讲,你自然会想到画画这个主题,但是你不能跟他们去讲莫奈和梵高的画画风格,也不能去和他们讲欧洲的几大画派,这样只会让你变成自我的表达,这不是演讲本身存在的意义。他们是一群刚刚入门的画画爱好者,你应该给他们讲一些初级的画画技巧,教他们如何画出美丽而有意境的画。是在他们已有的基础上,高出一点,他们立刻就能学会,并马上用到他们的绘画创作中去。给他们实际的价值。这样他们才会津津有味的聆听你的演讲。这样才能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内心的共情
内心的共情指的是通过用带有情感的演讲激发和触动听众内心的情感。前任3大家应该都看过,客观讲剧情和内容一般,讲的是两对情侣之间分手的故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呢?不是因为电影本身的剧情,而是因为电影触动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很多人看着看着,就想到了自己的前任,勾起了以前的种种回忆,在电影院就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甚至嚎啕大哭。演讲其实也是一样,你要用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将听众带入到你的情感中,让听众从你的情感经历中映射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不是说一定要讲失恋分手才能真正的触动听众内心的情感。其实人们内心的情感有很多种,关键是你要发现和挖掘你和听众之间共同的情感。
马丁路德金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用的就是共情,其实他说的不是自己的梦想,而是听众的梦想。他演讲的前部分描述了黑人所受的各种压迫和歧视,将黑人内心积压已久的情绪和情感表达出来,最后一连串的排比,我有一个梦想……将人们内心的情感彻底激发出来,就像黄河决堤一样喷涌而出。让人觉得激情澎湃,这就是共情的力量。采用共情的方法,需要听众有相同的经历和情感才可以,否则无法实现内心的共情。第五季奇葩说,马薇薇在半决赛中描述了自己深受网络流言折磨而抑郁的经历,她其实也用到了情感,可谓是用情至深,可是听众没有这样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而且这种情感是一种负面的情感,也没有激励人心的作用,听完之后,听众没有很强烈的反应,共情就无法发挥作用。这也算不上是一种思想上的共鸣,反而变成了一种自我的表达,一种情绪的宣泄。所以共情是让听众自发的觉得和你有相同的情感。而不是将自身的情感强加给听众。
当我们站在演讲台上,看台下的听众。我们当然不希望自己和听众分处两个绝缘的世界,不希望自己孤零零的在台上自我表达。我们希望真正的融入听众,有思想上的共鸣,更希望有内心的共情。我们希望和听众有一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快乐,有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吸引,有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