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的产品分析与思考想法@产品
如何看待这次风口浪尖的滴滴?

如何看待这次风口浪尖的滴滴?

作者: 小虾说你听不听 | 来源:发表于2018-05-12 23:22 被阅读0次

关于滴滴这两天又发生了一件大事,21岁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进市区后遇害,嫌疑人是顺风车车主。今早警方发布通报已在嫌疑人跳河的水域内打捞到一具尸体,已确认是嫌疑人。至此,案件可以算告一段落。


郑州警方通报

每次遇到血的教训就会引发公众的不安与思考,如何避免悲剧发生的话题又会重新出现。但应该如何看待这起事件最关键的人物之一,滴滴平台,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以下内容整理自群聊讨论内容,如有侵权请告知)

滴滴应该对此事负责么

首先,给出笔者的观点,我认为是需要的。举个例子,假如今天姑娘使用了某护肤品,皮肤敏感了,那么她肯定对化妆品公司投诉,毕竟她是使用了该公司产品才发生的问题。滴滴也是一样,滴滴平台的顺风车是他的产品,平台负责管理和审核车主。乘客通过滴滴平台约车,本身也是信任平台,那么一旦出了事,平台是需要付连带责任。
但是话说回来,责任很大么?不见得。从恶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来说,维护社会治安并不是平台的责任。没理由说一个犯罪分子因为下载了APP,用了产品工具就向善了,产品可没有这么大的能力。
滴滴通过这次事件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做的更多来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概率。

导致这次悲剧的可能原因

行程确认前
  1. 乘客标签
    在顺风车产品的版块内,发现了明显向车主倾斜的乘客标签。比如下图是网友截图的乘客标签以及车主的评价。

    乘客标签
    这个功能的需求是什么?是为了引入社交吗?
    热心网友找了一篇滴滴顺风车的官方宣传帖,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标题就是“只有1%的人拥有第四种社交”,写了些车主和乘客因为顺风车而结识的故事。官方的宣传也暗示,顺风车可以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异性朋友。现代人是有多缺朋友?为什么连打车软件也想变成交友软件?这种宣传立意本来就隐晦而暧昧,终于酿成了灾难。
    其次,标签的类型,颜值爆表,声音甜美这类词和打车这个产品需求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要存在?为什么不是准时到达,定位准确这种和场景相关联的描述?
    于是有伙伴和笔者一起分析了这个功能的用户需求,即车主与乘客的需求。大部分顺风车车主是为了赚油钱,但少部分是不在乎油钱或者只是开车无聊,想在开车路上有人聊天,即有社交需求。
    首先,这个需求应该是个闭环,因为社交是相互的。但是乘客的需求只是想打车至目的地。其次,既然是相互的,那为什么乘客不给车主打上类似的标签,如猥琐之类的。我们分析的原因有:1. 在打车过程中,乘客不能选择车主,同时因为乘客没有社交需求,他也不需要社交标签。2. 评论是实名制的,怕司机报复。3. 车主将乘客送达目的地,本身来说是为乘客服务了的,出于人性也不会想到给对方不好的评价,只要车主不会太过分。
    这么看来这个功能对于车主是倾斜的,为车主选择乘客提供了便利,但是乘客是被迫接受别人的评价,同时这个评价是对其他车主可见的。设身处地的想,假设你是不怀好意的车主,看这些乘客的时候,你就很容易选择到自己想要意图不轨的对象,犯罪成本太低了。
    所以为何需要社交因素的引入?为了促进用户活跃?在滴滴这种与线下场景结合紧密的平台内引入社交元素是否会有滥用的可能性?作为这种直接能与人接触的平台产品仍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对待需求。
  2. 合乘车车主审核标准较低
    借用知乎@TEDCJK的一条回答,

    滴滴车辆审核标准

从上图就能看出来,合乘车的审核标准比起网约车有很大的不同。2年前也发生过一起类似的不幸命案使得滴滴的合约车审核更严格。

微博截图

作为作为亿万级用户的产品平台,滴滴有责任和义务对车主过往行为审核,提高乘客的安全系数。
当然,案件中车主使用的是他父亲的账号,通过了审核,但是实际车主和产品上的不一致。而这个现象有很多用户都碰到。打了一辆车,车主说,我的车今天送去修了之类的,一般情况下乘客都会默认许可,因为乘客的目的是为了到达目的地而已。

行程中
  • 一键求助功能
    有网友反映,合约车有一键求助的功能,且不论这个功能有多少人用,但至少会起到威慑潜在犯罪分子心理的作用。但是笔者也没证实,不能确定顺风车有没有这个功能。

吃瓜群众浅谈滴滴可以改进的措施

既然我们都是吃瓜群众,自然对滴滴现有的资源或者情况并不了解,所以只能从外行人的角度为滴滴提供几个想法。

  • 提高合乘车的审核标准,可以参考网约车的标准或定制。
  • 提高犯罪成本。
    1. 出车前的车主必须人脸识别,以确保与平台登记内容一致。
    2. 奖励乘客帮助平台纠正车牌号和APP上不一致的现象。
    3. 车主有2次被举报机会,有容错率,超过严惩 (来自网友pell)
    4. 特殊的出车场景,比如换车换人都需要认证(来自网友pell)
  • 夜间乘车的告警机制,换车等情况下在夜间实时定位车辆,不合理就立即报警(白天可以2次告警后报警)
  • 顺风车的社交产品功能优化。请不要滥用社交要素,基于产品场景下的社交才是正确的角度,审核乘客标签,只提供场景需求相关的内容。

有数据显示,2016年滴滴全国范围内的刑事案件仅为传统出租车的1.2%,可见互联网+确实为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生活品质,但是在安全的路上我们还需继续探索。
从公关措施来看,滴滴发出的通缉令表现出的求生欲很强了,同时今天宣布的停业整改一周,都能看出他们对本次事件并不打算完全甩锅,是个令人欣慰的好事。后续大家都期待看到滴滴为民众做出的改变,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看待这次风口浪尖的滴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ub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