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万历十五年》有感
我从未见过谁能如此深刻剖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唯有黄仁宇先生;我从未被谁的细腻剖析所感动过,唯有黄仁宇先生;我从未领略过谁能如此深谙中国的人情世故的,唯有黄仁宇先生……读完这本书,还想继续读,反复读,就是想无限汲取它的精华,无限靠近它的核心,最近距离的感悟它的人情世故。每读一次,总要感叹一次,总觉得学得不精;每读一次,也总要感慨一次,人心怎么那么复杂?
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人情世故的书。高育良既深读此书,相信他也深谙为人处世之道,这本书足以为他的人生保驾护航!可惜他还是翻了船,无论他装得有多好,细究其缘,高育良似乎还是翻在人情世故这条大河里。
我觉得黄仁宇先生是从人性的角度看历史人物的。首先来说万历。在世人眼里,皇帝就是那个万人之上,把握生杀大权的,穿着黄袍高高在上的天子。世人眼里,他几乎不是人而是神,天地间几乎没有他做不到的事。实际上,他也真的几乎不是人,不能做人该做的事。他只能在大臣们为他规定好的天子轨道里尸位素餐的活着。他所做的一切都要符合别人的要求,那样他就是圣明的:做的事一想碰到自己心性的,是自己需要的,就要受到申斥。我们很难想象,也很难理解,一个皇帝,竟不能做自己想要的事儿,竟不能有自己想要的思想……
万历似乎不是做了皇帝,而是做了机器,要循规蹈矩地去完成各种体面的繁文缛节,以满足周围人的需要;而周围人则认为,这天下是皇帝的天下,他们是在围着皇帝转。对于万历来说,身上总有一道道无形的紧箍咒,而这些紧箍咒就是文官们所说的道德,那个高于天的东西。道德,任你是谁都要遵循,否则就会被群起而攻之,即使对高高在上的万历皇帝也是如此。
万历不能任性,只能皇帝的轨道中前行。他要读书,并且还要背书,而所学的内容都是由先生说了算的。他的先生就是张居正。张先生。而张先生还会说万历要学什么,不是由他说了算,而是由道德的需要,子民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决定的,不是张先生自己的自私的需要。实际上,张先生想要他长成什么样的人,就会按自己的要求去塑造他。
万历不能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包括他喜欢哪个女人,还有他死后哪个女人埋在他的身边,这都是有道德纲常决定的。这一点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连平时宠幸哪个女人,都有人拿到台面上说三道四。还教导他应该宠幸皇后,因为这关系到国之根本。可他不喜欢皇后,就只喜欢郑贵妃,这个感情,与群臣又怎能说得清啊?似乎当时的实际就是,你们都是道德的,唯独皇帝是不道德的。道德是从何而来?源于谁的判定?这不都是由群臣制定的规则吗?他们借用道德编织成一条条绳索,有条不紊的缠绕在万历的身上,还美其名曰:社稷需要,国民需要!似乎万历为此牺牲即使一万次,或者粉身碎骨,也都是应该的。谁叫这个国家是你的?
万历还不能有过失,如果有过失就要昭告天下。偶然的逛西市到撒酒疯,不仅受到太后的叱咄,还差点儿危机到皇位,更要告示天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个错这样的馊事儿还要闹得天下人皆知,不就因为他是皇帝嘛。
万历也只能在以张先生为首的群臣编制的条框内活着,不能稍逾越,否则他就是昏君,就是无道。于是一直在张先生教化的范围内做着乖孩子的万历,懂事着张先生的懂事,孝顺着张先生的孝顺。张先生说他的书法已不必再练,否则就会玩物丧志,万历立马停下不练,以免荒废帝业。张先生站在冰冷的地板上讲课,万历就能感受到张先生的寒冷,给张先生送上棉垫,对张先生关心备至。万历在张先生、李太后和群臣营造的道德氛围中预演着成长的故事,无风无火,平平稳稳。
万历绝对有一颗被压制的心。张先生死去后,他似乎才幡然醒悟,醒悟后又发展到活跃,再到拥有真正的自我,直至令人刮目相看
万历心目中那个威严的张先生竟然是个万恶之人!他表里不一,虚伪至极。他为人说情,让皇帝轻判那个冒犯他的人,不要廷杖,改为流放,因为廷杖是有可能死人的,而流放至少能保命。可流放的人却会不明不白死在流放路上。他要万历勤俭节约,而他自己却坐上三十二人抬的巨无霸大轿子……他说自己一心为公,却总有人在背后替他除去他看着不顺眼的人……张先生死了,万历醒了,醒的结果就是抄了张先生的家。张先生也算倒运了,清算的日子来了,所有的人都想踹他几脚,唯没有李贽,那个他曾经无情的批判过的思想家。
张居正已不再是张先生了。他之前做的无比正确的事,现在看来都是错的。张居正高大伟岸的形象一下子坍塌下来。这形象一旦下来,演变成的就是张居正一无是处。张居正唯亲是举,结党营私,即使任用了立下无数军旅传奇功勋的戚继光,也洗脱不了你的恶名:张居正还贪赃枉法,即使改革了税收制度,虽然这次改革让整个明帝国延存了六十多年。这一条鞭法似乎恰恰成了张居正被打击的一个焦点,丈量土地中有误,任谁也会有错的,成了张居正想做恶的最有力证据。张居正还骄奢淫逸,因为有人送他美女……这些在张居正活着都是无所谓的芝麻小事儿,而张居正死后,在世人和万历眼里,却成了他十恶不赦的罪证。
万历从小受到的压抑,当能发泄时就把一腔怒火都喷向了张居正。想烧掉他编制的罩在自己周围的那张道德大网,如果不是有人反对,他一定会对张居正挖坟鞭尸的。张居正,再也不是万历眼中那个伟岸高大的张先生了,而是世风日下的张无赖。还有张居正曾温和地对待过的高拱,自己死后也不忘对死后对张居正反咬一口。墙倒众人推,最后谁都想再踩上一脚……这种人情世故让人不寒而栗。
张居正生前本是谦谦君子,铁腕政治家;而死后,却变成了恶贯满盈的奸佞小人……到底是死了的张居正变了,还是活着的人变了?
万历做人难,虽贵为皇上,却不能随意生活,更不能洋溢人性的去生活。张居正做人难,虽位极人臣,一生为国民尽忠尽责,难免伤及有些人的利益,死后还难逃被人踩在脚下厄运。
张居正死了,万历自由了,漫漫的怠工路就此开始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奇葩的。万历在之前受到的道德教育,要做“存天理,去人欲”的圣君;而张居正死后,彻底变成了“去天理,存人欲”,实在令人咋舌。再不用受道德的绑架了,彻底自由了。
万历是自由了,申时行却难做了。作为首辅大臣,既要协调舆论,又要顾及道德压力,文官们用道德编织一张大网,平时还用很强的群众的力量顶着,罩的不仅有万历,也有首辅大臣。
万历自由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开始享受阅兵。文官们不干了,他们担心的是:怕万历阅兵后重武轻文,动摇他们的地位。于是群起而攻之。可攻击无效,就开始攻击申时行。作为首辅,你有责任也有义务也必须有能力劝阻皇帝。他们的动机是叵测的,理由却是冠冕堂皇的。
万历的自由不仅在官员的勾心斗角中阻碍重重,死后都不能真正解脱。人还活着就造皇陵,还要他亲自去巡查几次。陵墓内的石床有三个梓棺,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皇后的,另外一个是留给下一代皇帝的生母的。他心爱的郑贵妃似乎连死后与他同穴的可能都是没有的。虽贵为皇帝,墓穴修得富丽堂皇,死后旁边躺着的并不是自己心爱的女人。可悲的是,他不是没有心爱的女人,而是有,而且还爱得刻骨铭心。张居正是管不了这些的,万历看起来是自由了,可他的自由还是那样的经不起考验,连寒门小户夫妻能做到的死后同穴的人生夙愿却成了他一生最奢侈的无奈。
申时行不敢直谏万历不让他阅兵,他知道这样根本无效;他也不敢得罪文官,因为这些都是帝国的根本。他只有再找切入点。申时行找到那些武官们,告诉他们,皇帝阅兵不安全,你们这样闹下去,如果皇帝一旦有意外,你们谁担当得起?预设的危险让武官们马上罢手。可他们绝对不会想到,也压根没有意识到,皇帝阅兵,极有可能成为他们飞黄腾达的机遇。他们被申时行说得恍若梦中,不敢再走一步。这种釜底抽薪的做法,彻底收拢了万历的心,也稳住了文官们的心。人心的复杂令人发指。武官们或许到死都不会明白,文官们不让万历阅兵的动机是什么。
令人费解的还有海瑞。海瑞是千古第一清官,他廉洁奉公,生活节俭,自食其力。在那个信息封闭的年代,却能做到粉丝过万,很多人不远万里,甚至穿破十几双鞋来对他顶礼膜拜,可见当时的清官有多稀缺。当官的人听说他要来人人愁,百姓听说他要来个个喜,这样一个明朝男神级人物,在那个年代,却难有升迁的机遇。用黄仁宇先生的评语是:道德之长,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制度之短。
海瑞的声望是整个帝国所公认的。他当然是极其廉洁,极其诚实,极其正直的,极其到为人处事都不应该有阴阳分别。不幸的是,他的上司明白。可海瑞这样的人只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上司和下属包括子民。海瑞,似乎能让整个官场都发生动荡不安,他的出现,就如同孙悟空拿走了东海的定海神针。对他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只让他升官,而不让他负实际责任。可海瑞似乎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在这个帝国被架空。后来的事实证明,海瑞是人民的儿子,也只为人民服务。徐玠于他有救命之恩,他却对徐玠家族铁面无私,甚至铁腕处理。不知徐玠对他可有“悔不当初”。连后来上台的张居正,几乎把国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做的伟大政治家,也不敢轻易重用海瑞。在海瑞身上,理很多,义很重,可惜就是少了情,甚至连他的妻妾儿女都很少得到他的眷顾。这个铁石般的人物,注定可以与日月同辉,但不能在相处中取得温暖,又有几人愿意把他常伴在身边呢?海瑞注定会被百姓纪念,又注定要被当权者遗弃。真是:人间沧桑是正道。
同样经历沧桑的还有抗倭名将戚继光。那个被倭寇称作“戚老虎”,被百姓称作“戚我爷”的,创造无数军旅传奇的明代巨星。当我们都惊叹戚继光无所不能时,哪里会想到,他也有自己满腔的无奈。他用兵如神,威震军营;他改造兵器,用智慧赢得胜利;他爱兵如子,与士兵生死与共,血肉相连……可他,还要用自己的血与泪来铺平通往荡倭之路。
有人说他需要讨好张居正,需要张居正的庇护才能保全自己。一个民族英雄,为民请命,拼命抗争,想获得的是国泰民安,还要通过讨好上司做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国家的悲哀;要挣得为民请命的机会,还要通过“讨好”上司实现,背后还有人说三道四,这不得不算作是民族的悲哀。而在当时,戚继光在抗倭前线冲锋陷阵,而背后却总有些人围着饭桌吃饱撑的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
或许张居正就是戚继光的擎天柱。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也被罢官还乡。更不幸的是,还闹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在战场上是何等威猛的戚大将军,似乎命中劫数注定让他在孤独中,并在病贫交加中死去。明朝,也算是自毁了抗倭的长城吧。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天地浩然,不知可曾有人为戚继光扼腕叹息过……
还有那个思想自相矛盾的李贽,以自己特有的形象屹立于后人心中。他既道且俗的生活,令很多人难以接受。可如果在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的理念下,李贽就是没错的;可在那个“理学甲天下”的朝代,李贽就是伪君子,装得坦诚,坦诚到令人难以容忍。与那个早起把痰吐到侍女口中的严世藩相比,李贽似乎更让人受不了。为什么对他总是群起而攻之却顾不上严世藩?不是因为严世藩做得好,而是严世藩根本不理会他们口中所说的“理”,而这个所谓的“理”也就奈何不了他了。
明朝,是一个光芒四射照耀乾坤的朝代。人才辈出,八仙过海,除了各显神通之外,会出现能量交错,相互妨碍,所以朝中有了高拱,就不能有徐玠;有了张居正,就要除去高拱。每个人都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于是就要把别人挤到地上。真正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明朝的社会,是历代封建社会的经典版。高育良以它为版本研究中国社会,认定它就是官场的《清明上河图》。上了这幅图的人总会被人指点评论,且褒贬不一。做人难的不是做事,难的是做别人评论的靶子;而每个人恰恰又都是被别人评论的靶子。
《万历十五年》深邃,深邃的如无垠的太空。太空似乎还有很多时候是宁静的,而在万历十五年这个舞台上,不知什么时候就碍了别人的事,被人推一把,或者踹一脚是难免的;在这个舞台上,高潮迭起,生旦净末丑,个个精神抖擞,厮杀不断,刀光剑影……
《万历十五年》揭示的人心是复杂的,复杂得如同难以破解的物质结构。物质结构似乎还能层层剥去,渐见其核心;而人心的复杂,却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让人目不暇接,难以招架。高拱难以招架的是冯宝所说的小孩儿怎能治国而倒台;张居正却是因为没有防备好高拱的《病榻遗言》而被抄家,几近家破人亡。人心,叵测到令人费解,令人发指的地步。
能读懂《万历十五年》的人,必精通中国的人情世故;而精通中国人情世故的人,应该曾经历过可怕的权力磁场,那个深不见底的可怕的权力磁场,曾经吸引过多少人为此付出一生,却终无所得啊。
万历年间的灵魂五彩纷呈,让人为之痴迷。他们之间虽然有曾经的相互伤害,让人为之惋惜,可他们都又是值得为之赞叹的灵魂。中国历史上那一段激情澎湃的急流,让人念念不忘,就是由他们的精彩演绎出来的。
忍不住总想回顾万历年间那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他们似乎都还活着,都可以在我眼前粉墨登场,生动的诠释是他们的才华无双。我也在努力体会他们的心酸与无奈,精彩与得意……万历、郑贵妃、张居正、高拱、戚继光、海瑞、李贽……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或许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在那时,他们几乎就是明朝的全部。他们以自己特有的灵魂装点雕饰了大明的历史,用自己的智慧引领着明朝这座豪华巨轮在历史的巨浪中航行……他们活着的时候怀揣各自的宠辱,各自的追求,不知死后可能握手言欢……
回味那个无法描述的时代,我需用一生去深品……
掩卷深思,似乎觉得每一个人活着都很难。万历难,难在不自由;张居正难,难在为国尽心却遭清算;戚继光难,难在为国尽忠却有太多无奈……原来人人都有自己一本难念的经!
现在想来,与他人相比,还是做自己最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