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悲乎
1
母亲:我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每一个班所有的家长都加了一个群。老师有什么事情都在里边通知:张家长你们儿子作文写得不错,暑假时去给他报一个作文辅导班,争取写作水平更进一步,然后去参加比赛,如果得了奖,对孩子将来有好处;李妈妈,你的女儿奥数很差,暑假时去给她报一个奥数班……
(老师还叫学生在暑假把下学期的英语预习了,下学期上课他要提问,如果学生跟不上,家长就自己负责处理,处理的结果往往就是给学生找一个家教或找一个英语学习机构。)
母亲:没办法,必须报!不然跟不上!
母亲:我的女儿的一个同学,是一个小男孩。每周每天都有安排:星期一要学英语,星期二要弹钢琴,星期三要识字……不补不行呀,不然跟不上!
2
清晨:通过我自己的体验,高中以前都不要重视学业。高中以前的成绩都是虚的,不能体现什么,如果不高考,高中也不要重视分数,现在大学更是如此。不重视分数不代表不重视学习,第一就是为了兴趣而学习;其次就是阅读。请把童年还给孩子,请把游戏还给孩子,请把自由还给孩子。孩子就应该行走在大地上,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享受与小伙伴之间的玩乐,去发现自己的爱好与特长。
清晨:我庆幸我的童年还有那么多回忆——田野里的奔跑,河边的鱼虾,隔壁王大爷的橘子……反观周围的学生——琴键上的伤心,舞蹈后的酸辛,满脑的ABC……
清晨:你去报了作文班,只能学到形式、技巧。小学的孩子没有人生经历,书也没看几本,又能写出什么内容呢?现在学英语的那么多,能够流利顺畅地与别人交谈的又有几个?弹钢琴的到处都是、跳舞的也随处可见,但是他们又有几个能成为「家」?他们只能成为众多会谈钢琴、会跳舞的人而已!
母亲:我们又不是为了成为什么「家」!只是为孩子未来增加资本而已,别人都在学,起跑线很重要……
清晨:只要一说到这个话题,聊天就应该终止了。不过抛开为了以后的工作生存等「老生常谈」,我们还是应该说说其他。假如一个人满脑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不能养活自己,还应该谈理想吗」类似深入骨髓的定势,那么这种人(读书能挣钱吗?美学有用吗?人文学科能当饭吃吗?)毫无疑问就是话题终结者。因为他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前提:挣钱,获得物质或其他实质性报酬。他们眼中只有「现实世界」,没有或故意忽略第二世界——精神世界。其实就算你期望在现实中取得某种成功,最终不也是为了满足你的「精神世界」吗?
你没有生长在大富大贵的环境,期望通过成功改变命运。满足你的自卑,满足你的某种欲望,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这一切不就是为了取悦自己或改变外界对自己的目光吗?再往下追问,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某种「愉悦感」吗?
清晨:我认为对于艺术而言,必定是有特定天赋的人才能去认真学习的。我们没有天赋的人,只需用耳倾听,用耳倾听也会听见高山流水。不会写作,可以做一个读者,欣赏也是一种创造。
母亲:国家规定学校暑假不能进行课外辅导。但老师在群里推荐各种辅导班。上十几天的奥数班,要一千多块呢!
清晨:老师介绍学生,会不会收点介绍费呀……
修改定稿于18年01月13日08:4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