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斯普特尼克恋人》-村上春树
每个人都有只能在某个特殊年代得到的特殊东西。他好比微弱的火苗,幸运的人小心翼翼地呵护它助长它,使之作为松明燃烧下去,然而一旦失去,火苗便永远边无法找回。我失去的不仅仅是堇,连那珍贵的火焰也随她一同消失了。
这是一部讲女同的书。据说村上春树写这本书时换了一个文字风格,不同以往的文风,但讲真的,个人不太喜欢这种新的文字风格,滥用比喻,写得浮夸抽象,让人不是很能理解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如果说堇处于中间阶段,那我想,大部分人都应处于那个阶段,我们不知道具体方向,不知道到底要抵达何处,有的只是一如既往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像小偷一样窥探着自己的内心,无论自己失去什么,世界仿佛却不曾失去什么,你做不了任何事,只能呆呆地站在原地,看着远方,迷惘而无助。
感情什么的,似乎只是海风带来的浪潮,升起的时候,波涛汹涌,让人心生澎湃之情,退了的时候,一切风平浪静,仿佛并不曾来过。
很多时候默默无语时的一个眼神,能超越千言万语。更多时候,纵然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
24、《骆驼祥子》-老舍
这本书看得心里很难过,因为从头至尾, 我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上进、勤奋、体面要强、有梦想的祥子怎么沦为一个堕落、自私、社会病胎里的胎儿。
祥子是心里生了病,社会从来都不会同情这些贫苦大众,不会因他们可怜而生怜悯之心,它只会变本加厉地去对待你,让你生不如死,看不到希望,摸不清生活的方向。
祥子的梦想一次次地被摧毁,从他的车被兵夺走开始,至被迫娶虎妞,到虎妞死他还存着一丝丝希望,及至小福子的死,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打击,社会叫他失了望,他不得不放弃,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沉沦。
祥子的一声也折射出北平的现状,有钱人过着奢侈体面的生活,劳苦大众只能在底层挣扎,守着暗淡无光的日子,直至落入深渊,再也爬不起来,只剩下无声地呐喊与孤望!
25、《秦腔》-贾平凹
贾平凹以自己的家乡为本,创作了这本书。看完以后,我感觉自己看完了“乡村爱情”,但《秦腔》比它更深刻,反映的社会事实也更令人发省。
就像作者自己说的,他的故乡是棣花街,他的故事是清风街。棣花街是月,清风街是水中月,棣花街是花,清风街是镜里花,但水中月镜里花依然是那些生老病离死,吃喝拉撒睡。不过故事里的生活也只有农村人能进,城里人进不去。
《秦腔》营造的是一个虚构完整的世界,通过秦腔艺术的慢慢流失,暗含着农村人种地人的流失,大家都不再热爱土地。《秦腔》没有去印证任何社会事件,但它散发的情绪,弥漫的气息,它的色彩与味道,与某个时代暗合。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在改革中动荡不安,土地的改革,税费的增加,让人们一次次地对政策失了望,对自己热忱的土地失了心,对老而久远的艺术丧失了兴趣,开始向城里学习,逐渐都变成了城里人,但这是个矛盾的观点。
26、《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
首先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伏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同样作为一个女性,我对安娜的遭遇同情不起来,可能是我真的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安娜追求爱情幸福这无可厚非但她的做法却违背了道德伦理,她没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好好顾全周围。尽管她的探索是实现精神的自我追求为目的,但她却矫狂过正地陷入了纵欲的感性误区,她是自私的,其生命力的发挥缺乏理性的配合,接过使得人生随情欲而漂流落得悲惨的结局。
看这本书之前,大致了解了一下俄国19世纪后半期的状况,当时正值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度改革,整个社会处于由古老、守旧的封建社会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变的特殊时期,文中的庄园之主列宁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矛盾之中。
整本书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全书都处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
由安娜背叛了丈夫与家庭,我不禁看到了人们思想开始发生了转变,他们越来越要求人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要求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羁绊,另一方面,反动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仍具有强大的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