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 + 电商 = 社交电商吗?社交对电商带来哪些变化?作为门外汉,闲聊几句我看到的情景。
1
社交 + 电商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想法,效果没想像中美好。京东从 2014 年 5 月上线微信一级入口:发现-购物。刘强东说,微信给京东带来的新顾客达到 1/4。
2014 年 Q1,京东月活跃用户数是 3340 万,营收是 226.57 亿元。四年过去,2018 年 Q2,月活跃用户数是 3.138 亿,营收是 1222.91 亿。活跃用户增长了 8.40 倍,营收仅增长了 4.40 倍。
而同期:2014 年 Q1,阿里月活跃用户数是 2.55 亿,营收 126.39 亿,2018 年 Q2,月活跃用户是 6.34 亿,营收是 809.20 亿元。活跃用户增长了 1.49 倍,营收增长了 5.04 倍。
京东从微信获取过来的用户,拉低了京东的客单价,影响业务的营收吗?为什么获取那么多的用户,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营收规模?
2
零售的本质是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社交没有改变电商的本质。社交是通讯工具,搜索是信息工具,两者都有具大流量能力。百度封杀淘宝,未能做起电商。微信封杀淘宝,投资京东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好。
阿里的业务是零售为核心,展开物流,支付业务,打造优秀的购物体验。菜鸟的投资,三通一达的整合,百世的投资。跟京东相比,曾经的物流服务能力差距在一点点缩小。而价格,服务,时效是不变的痛点,不论是微信内外,用户最终的都会考虑这些要素。
3
社交影响的是传播效率和群体覆盖。有人在意商品价格,有人在意购物时体验,有人在意质量。这些是社交无法改变的。微信里熟人之间的商品传播多是源于价格,比如拼团砍价,裂变传播。公众号/微信之间的商品传播更直接了,就是网红做广告,粉丝买信仰。自然就有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便利店虽然方便,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去商超购物。在商超不断迎合消费者需求情况下,而便利店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拼多多,贝店,云集,满足的人群特点是,价格敏感,消费水平偏高低。这部分人群足够多,有足够大的市场,成就了相应的产品。如果按消费偏好高低来看拼多多的发展,天花板是显而易见。类似唯品会,专卖服装鞋包尾货,满足细分偏好市场,难以与大众化需求的天猫想比,同样以服饰为主。
4
微信里社交场景化购物仍未看到。我记得,有赞的白鸦曾构想过未来社交产品内的购物场景。有人发帖分享购物心得,其他人看到后可能会有购买的冲动,直接点击就可以购买。这种随机性的购物场景会占到电商订单的一半以上。
在微信里,并没能看到这点。绝大部分的分享都是为砍价或拼团的硬转发。有多少人会在微信里分享购物心得呢?然后又附上相应购物链接?即使有,这些流量分散各处,分发的效率如何呢?大部分电商产品都有为消费者提供了分享的平台,有人生产内容,有人消费内容,借助平台流量转化高效,精准。平台营造了社区氛围,用户有分享意愿和查看的欲望。主动购物是大部分用户的交易场景,线下是这样的,线上也未能改变这一点。而在线上,不同平台之间的转移成本更低,一时的方便更难构建产品的门槛。
5
社交注重体验,电商注重效率。拼多多自身攫取用户能力强,它的购物策略恰与社交传播属性匹配。微信恰好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加速了用户获取的速度 。同样纯粹提供电商服务的微店,有赞的发展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好。如果大部分依赖微信的流量分发,不建立产品品牌认知,很难留住这部分社交流量。最终,用户流量还是要往部靠拢。
社交是促成人与人的连接,电商是促成人与物之间的交易。两者了业务驱动完全不同,体验与效率需要做好平衡。通过社交做电商传播,使用内容来连接人,促成交易看起来是更合适的。微信不会容忍营销广告满屏飞,订阅号也好,服务号也好,推送的消息都会被约束。微信是否愿意进一步开放,与电商公司合作,开放用户画像数据,根据用户喜好做个性化推荐。如此一来,满足了双方的需求。就现在微信朋友圈的广告推荐,体验真的很糟糕。每天会推送两条,三个月下来,还没发现一条感兴趣的。
6
一些疑问。社交平台里的购物,有多少人购买行为是真正来自于他人的推荐?社交是否会向电商公司开放用户画像数据,或者提供接口与商业的自身数据形成协同,帮助商家触达消费者?拼多多和京东,活跃用户同样是 3 亿左右,京东的市值是拼多多的 2.3 倍,拼多多的单用户价值真能达到京东的一半吗?拼团的业务模式是否可持续,拼多多是否会很快触及天花板?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野兽说(monster_talks),欢迎关注,查看更多产品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