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不知道想写什么的时候,我就想想我自己。常常的,千言万语涌现,而我还是没有动笔。
长时间不写作,会遗存不少后遗症。症状如下:
1.不明白自己每天所想,过得浑浑噩噩。
2.欢乐和悲伤都因为缺乏思考,而少了一分深刻。
3.对时间缺乏细微的感知,记忆力也逐渐减退。
4.变得懒惰,乏味,没有自信且总是迟疑,不敢动笔。
5.不再写作也是因为不怎么看书,每日短视频不断切换,对感兴趣的事物缺乏持久的关注力。
6.因为缺少必要的反思,变胖变丑是必然的趋势……
感觉自己已经不能再直面这血淋淋的惨淡了,但一个人想要活得快乐,首先还是要诚实。
承认自己这一段时间的低迷与放纵,也真正认识到自己最近对于重新开始写作的迫切需求。
我又开始看书了,这让我又找到一丝丝夏日的宁静。尽管我的尝试又失败了,但这又不是什么大事儿,一切都还是可以重新开始的,不是吗?
重读一本好书,很必要。找了很多书籍,最后确定我要重读多萝西娅·布兰德的《成为作家》这本书。
这本书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它对于作家困境的描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能持续地去写作,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存在疑虑。
“我不能写好。”“他这是谁写的文字,简直就是垃圾。”“别人怎么写得那么好?”“我写下这些文字,究竟有何意义?”“写得颈椎好疼,我这样努力还没有成绩,是不是我不适合写作?”“怎么我写了一个小时,才写了这么一点?”“是不是我不写作,生活就能过得轻松一些呢?”……
可以说,这些念头在我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经常出现。就像一个减肥的人终日受着美食的诱惑一般,写作时,让我疲惫的不仅仅是写作本身,还有着因这些情绪而不断产生的内耗。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继续写下去。因为这不断书写的过程,让我看清自己,看清人生。写作于我来说,已是逃不开的宿命。
抛却自媒体的热闹与浮华,我想把这些文字献给我自己。标题党、流量、金钱、名利,尽管这些很吸引人,但我知道,它们只会把我拖向更遥远的深渊。我要想我的文字保持最起码的真诚,就要时刻警醒自己,认清自己,杜绝跟风。
至于写什么能吸引更多的受众,我想,这已经不再是我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考量的问题了。
寂寞地书写,也没什么不好。欢腾总是偶尔。
哎,这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总共用了三天时间。
昨天,我走向公交站的路上,突然想到,大概此时我最缺的并不是时间,而是一个自由的心态。
等待如凌迟,等待一个未知的结果所要消耗的能量是巨大的,超乎我想象的。还不知彻底断绝之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但此时的自己还是无比期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