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十七章 释世不治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尊崇的思想与经典之论来讽刺与批驳对方。
韩非子彻底揭露了被儒家孔学奉为“道德文化鼻祖”的舜,批驳舜囚禁尧帝,放逐亲父,杀害弟弟,强娶尧的两个女儿为妻,认为他是不忠、不仁、不义的不明智之人。对于这样的人韩非子并没人用自己的观点来评价,而是用儒家奉为经典的《诗经》一句诗来佐证自己的说法,同时也讽刺和打击了对方。
韩非子引用的是《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中的一句名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韩非子用了这句的直译来讽刺与驳斥对方,即: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如果按此意来理解,那么就很好明白孔子为什么批评舜,说“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因为按此诗句的意思,舜做为君主,其父瞽瞍自然就是舜的臣子,既然舜与瞽瞍是君臣关系,为什么双方朝见还要表现出居处不安呢?这显然是违背了“王土王臣”的规矩与礼制。
那么,按“王土王臣”的规矩与礼制,舜囚禁尧帝,放逐亲父,杀害弟弟,强娶尧的两个女儿为妻的不忠不仁不义的举动就是正确了,这完全符合儒家孔学经典《诗经》这一诗句的意思。但,问题来了,如果是这样,可能连孔子也不会赞成舜的做法,甚至会比韩非子还要严厉地进行批驳,因为这些事情是任何一个中国人的都会反对和批评的,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与价值观。
假设韩非子与孔子同台辩论,面对韩非子如此论说,孔子显然是为难了,他不知道怎么去反驳,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韩非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是这个意思,你是在断章取义,《诗经》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在论述自己的责任,不推卸责任给别人,整首诗是在发泄一下自己任劳任怨而不被世人所理解与同情的小心情。
既然韩非子引用了儒家孔学的经典,孔子自然不会说《诗经》错了,自己打自己的脸,只能说韩非子你理解错了,既维护了自身与《诗经》的尊严和地位,还倒打一耙说韩非子学艺不精误解经典。这就是高手对决,从不让步,另辟蹊径,从你的制高点上攻击你,明明是你理解错误,还有胆量拿出来说事,真不知羞耻。不知道韩非子当时做何感想,是懵在那里,还是要继续坚持?
韩非子当然不会顺着孔子认为你理解错误的思路走下去,而是继续深入的批驳,他说“故烈士内不为家,乱世绝嗣;而外矫于君,朽骨烂肉,施于土地,流于川谷,不避蹈水火。”意思是:所以,刚烈人士的行为是:对内不为家庭着想,扰乱社会,断绝后代;在外跟君主作对,即使尸骨腐烂,散在野地,流入河谷,也不怕赴场蹈火。
韩非子又重述了刚烈之士的不仁不义之为,并进一步的重点论述了其后果,而且说的非常严重,尤其是对君主之危的不顾,甚至是对君主的不忠与背判。“而外矫于君,朽骨烂肉,施于土地,流于川谷,不避蹈水火。”这是何等的坚决与死不悔改呀。
对于这样不忠不仁不义的人,世人还“为是而法”认为正确并纷纷效仿,结果就是“下从而效之,是天下遍死而愿夭也。此皆释世而不治是也。”意思是:如果让天下的人都仿效他们,这就会造成天下到处出现死人的事,而大家都不怕早死。他们都是置社会于不顾而不想把它治理好的人。
“重生轻死”这是韩非子提倡的社会基本价值观,也是依法治国的社会共识基础。如果按韩非子现在的结论,天下混乱,民众个个都不怕早死,也没有治国平天下为民的思想。总之,象是回到了原始时代之前,野蛮的自然属性战胜了和谐的社会属性,这更是与儒家孔学的精神南辕北辙了。
【故烈士内不为家,乱世绝嗣;而外矫于君,朽骨烂肉,施于土地,流于川谷,不避蹈水火。天下从而效之,是天下遍死而愿夭也。此皆释世而不治是也。】
战略性的起点错了,结果可想而知。一种错误的思想与行为成为天下民众效仿的对象,可想而知后果是什么样的。所以社会共识与核心价值很重要。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什么中国与欧美国家采取的方式不同,就是这个原因,东西方文化与思想决定了对待疫情的态度不同,故所采取的政策不同。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不应轻死,要好好活着。而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生来有罪,死是应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