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受是非观念桎梏,将贞节看作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她们宁愿饿死也不愿失去自己的贞节。因此古代女性在丈夫死亡后,大多都选择做一个寡妇,也不愿另嫁他人,像历史上息夫人就因一女事二夫的事迹饱受文人墨客的攻击,更是成为了不贞变节、贪生怕死的形象代言人。
息夫人的形象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变化,这和我国古代社会女子贞节观念的变化有关。一开始息夫人并不是以不贞变节、贪生怕死的形象存在,而是一个让人怜悯的女子。
为什么息夫人的形象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这要从息夫人的生平讲起。按《左传》、《吕氏春秋》等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姓氏的诸侯国之间才可以通婚,陈国国君将自己的女儿一个嫁给了姬姓的蔡国侯,另外一个女儿则嫁给了姬姓息国的国君,也就是日后的息夫人息妫(guī)。
息夫人在去往息国时,途经蔡国,蔡国侯见小姨子息夫人貌美,举止轻浮无礼。这一举动惹怒了息国国君,可惜息国国小衰微,不能拿蔡国侯怎么样。于是息国国君苦思冥想,决定向楚文王献计,让楚文王征伐自己,自己再去求助蔡国,到时候蔡国来救援的时候,楚文王可以一举将他们拿下。
楚文王采纳了息国国君的办法,蔡国果然被灭,蔡国侯作为亡国之君被押往楚国。等蔡国侯到了楚国知道是息国国君害自己当了亡国之君,便心生一计。
他投楚文王所好,不仅告诉楚文王,息夫人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人,还将息夫人的画像展示给楚文王看。一来二去,楚文王发兵息国,息国被灭,息夫人被掳至楚国。
息夫人被掳后,虽受到楚文王的宠爱,但她仍然日日郁郁寡欢。楚文王见状询问她是因为什么才整日都不高兴,息夫人回答说,我一个妇人,先后侍奉两位丈夫,即便能赴死,这种事情又该怎么说呢。
在楚文王逝世后,他的弟弟子元拼了命追求息夫人,息夫人不从,加之子元不战而逃让楚国举国愤怒,他自己也不得善终。最终息夫人就这样消失在了史册上,不过后来她的儿子即位(楚成王)想必息夫人的结局也不会太差。
在《左传》中并未对息夫人有过批判,可见当时社会风气还算开放,对“一女事二夫”还算包容,甚至民间还有息夫人庙(即桃花夫人庙)。
由于秦汉政见向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撰的《列女传》是为宣传汉朝妇女节烈观而服务,一个“不从而死”的假息夫人也油然而生。
刘向塑造的息夫人形象并未受到唐代文人墨客的认同,唐人不仅对息夫人抱有怜悯之意,还有对息夫人嫁给楚文王之事的宽容。待到两宋,理学兴起,真息夫人成为了妇女失贞的代表,时常被文人墨客批判。假息夫人则作为贞洁烈女的代表入选《太平御览》,而风光无限。
明末清初,文字狱大兴,为了不让自己惹上麻烦,息夫人“一女事二夫”之事摇身一变成为了“臣之不忠而事二君”,以此来影射不忠于国家之人。同时还借息夫人表达了对亡故之国的思念,这使得息夫人变成了一个不贞变节、贪生怕死的“符号”
自理学兴起后,息夫人形象大变,连息夫人庙都没人前往许愿,可见当时社会风气之变。不过古代终究是以男性为主的父系社会,无论怎样变迁,女性所遭到的禁锢只会越来越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