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看起来很「丧」

作者: 杉和明 | 来源:发表于2017-11-22 19:58 被阅读79次
文|杉     图|网络

何以解「丧」?

唯有……


手掌中间摆着五种形状、颜色各异的药片,马未不情愿地撇撇嘴,正准备把它们塞到嘴里一口气借水吞下。

“你生病了?”隔壁桌小王探过头来关切地问。

“啊,没什么,就是脖子右边的神经疼,疼了两天不见好,找医生开了点药。”

“一定是工作太辛苦了吧,要多活动颈椎啊。”

“谢谢,可能是吧,我多注意。”马未干笑着应承道,心里却更加不是滋味。

哪里是工作累的,上班的时候没少开小差,最近双十一,连着几天回家趴在淘宝上选购个把小时,付款那天熬到凌晨3点都没能付款成功。

最想买的没买成,接下来的两三天马未还是不甘心地买了一堆“应该有用的”东西。

看着付款成功的画面,马未长舒了一口气,几天的疯狂购物占满了她下班后的时间,此时此刻自己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好了。

一年一度的全民购物节让马未一潭死水的生活稍稍泛起一点涟漪。但是,一针鸡血很快用光,与此同时用光的还有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以及,随之而来的报复性神经痛。

生活真的有点「丧」。

马未是个典型的八零后,来自北方一个十八线小城,独自在深圳打拼。马上30岁的她是个常常自嘲的“单身狗”。

没有高大上的背景,也没有任何人脉,憧憬着靠自己努力在一线城市立稳脚跟。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

到她上大学那会儿,大学已经扩招了快10年,毕业后拿着一个普通本科学历找工作的她处处碰壁。

好不容易从实习生做起,在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转正,拿着不到4000块的工资边学习边工作。

工作刚刚上手,和朋友合租的马未还在乐呵呵地幻想着明年加薪,一不留神,房价已经涨到了自己一年工资换不了一块砖的程度。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朋友圈里转发的文章都变成了一个调调:

《XX, 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

《月入X000的年轻人,你已经没救了》

《从月薪X000到年薪X百万,我是怎么实现逆袭的?》

马未一篇篇地点开,小心翼翼地拜读,在其中发现了无数个自己的身影,并且他们都被冠以"loser"“失败者”的称号。

马未从未如此恐慌和焦虑。

更可怕的是,朋友见面聊天的话题似乎也跟网上的文章无缝衔接,除了吐槽工作,就是感叹买不起房上不了车。

马未逃回到自己的出租屋里,内心的焦躁推着她寻找出路,学着别人做一个“斜杠青年”,要么挣钱,要么出名。可是巨大的焦虑感又让她无法沉下心来学习,只好靠吃东西和刷手机来抵抗。

于是,她闷头一人完成了无数个完美的「焦虑」与「丧」的循环。

0 1

难道只有我们这么「丧」?

答案是:不是的。

全球第一家广告公司智威汤逊(JWT)对全球27个国家的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世界人口的平均焦虑指数是71%,中国是57%。

其中,生活成本和失业率几乎是每个人都焦虑的问题。

从数值来看,全球可能有一大半的年轻人过得比我们还「丧」。

点击可看大图

0 2

何以解「丧」?

美国有一项对“千禧一代”(1984-2000出生的人)的调查,其中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变得有钱”,还有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生活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变得有名”。

他们相信,只有名利双收,这辈子才能有好日子过,才能摆脱沮丧的生活。

因为,大人们这样说,媒体这样宣传,成功人士自己通过回忆归因时也认为这两者是关键因素。

事实真是如此吗?

哈佛大学为了得到“究竟是什么能让人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的答案,展开了一项长达75年的研究,这项研究是关于“幸福”这一议题的跨时最长的研究。

科学家们在75年的时间里,年复一年地更新他们的工作、家庭和健康状况。每两年都会发放一次问卷,进行一次采访,查阅病历,抽血化验,进行大脑扫描,并和他们的家人聊天,在03年加入了对他们伴侣的研究调查。

这些旷日持久的繁琐研究目的只有一个:确保研究的客观全面。

研究已经交到了第四代负责人、精神与心理分析学家Robert Waldinger的手上。被试者已经大多超过了90岁,针对他们2000多名后代的追踪研究还在继续。

这项研究始于1938年,被试来自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哈佛大学大二学生、波士顿贫民窟的孩子。

这些学生、孩子长大成人后进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分布在各种行业,有人成了医生、律师,有人做了工人、瓦匠,其中还有一人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约翰·F·肯尼迪 (John F. Kennedy).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被试变成了酒鬼,或者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有人从底层一步步实现了阶级跃升,有人则从原本优渥的生活中一步步堕落。

导致这些变化与差距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它跟金钱、名望、工作的努力程度等等统统没关系。

75年的研究,唯一得出的明确结论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

还宅在家里,一个月没约人吃饭,独自一个人「丧」的你,此刻是不是精神一振,感觉人生又充满了希望?

什么叫良好的人际关系呢?Robert Waldinger教授给出了更明确的阐释:

与家人亲近,与朋友、社区的其他人亲近

影响人际关系的是质量,不是数量

幸福的婚姻不仅能保护我们的躯体,还能保护我们的大脑

一段不和谐的婚姻比离婚给人的伤害更大,而一段互相信任、彼此依靠的婚姻则可以使人保持更加长久的健康状态。

那些在50岁对自己的婚姻满意度最高的夫妻,往往都了80岁健康和幸福指数都最高。

75年的研究告诉我们:日子过得最好的,都是主动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

0 3

为了解「丧」,出来面基

无独有偶,发展心理学家Susan Pinker在今年4月份公布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再次印证了哈佛幸福研究的结论。

在地中海隶属于意大利的,一座名叫Sardinia的岛上,男女寿命相当,且百岁高龄的人口数量是意大利本土的六倍,更是整个北美地区的十倍。

研究发现,那里人均寿命长的原因只有25%跟基因有关,75%源于他们的生活习惯。

而这个生活习惯的关键不是积极正面的心态,不是低脂无麸质的饮食习惯,而是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独居生活,每个人的周围都围绕着许多亲人、朋友、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

杨百翰大学的心理学和神经系统科学教授Julianne Holt-Lunstad 和她的团队也收集了数万名中年人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等数据,七年后针对仍然在世者,团队分析了降低他们死亡率的主因。

下面是研究的结论:

排在前一二位的,都和人际交往有关系。

一个是有亲密的关系,无论是你的伴侣、你的亲人、你的孩子,或者你亲密的朋友。

还有一个是你和非亲密关系的人的互动频率,比如楼下的保安,早餐店的店员,瑜伽课的同学,给你送快递的快递员等等。

并且,这些社交是面对面的社交,不是通过电话、语音、视频等的社交。

因为只有面对面的交流,人的大脑才会释放更多的神经传递介质,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减轻你的压力。

图中橙色区域掌管着人的注意力、社交技巧、预测感知他人、情绪回报等,当面对面交流时会被大量运用。

所以,不要再「丧」了,有条件的和家人见面,没条件的喊朋友出来面基,没朋友的去认识周围的人,参加感兴趣的活动。

美好的人生,建立在美妙的人际关系上。

让你的大脑释放多巴胺,扫「丧」出门。

时光荏苒,生命短暂。

别把时间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

用时间去爱吧,

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

-马克·吐温


©转载请联系本人获取授权

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喜欢请点赞转发

相关文章

  • 年轻人,你看起来很「丧」

    何以解「丧」? 唯有…… 手掌中间摆着五种形状、颜色各异的药片,马未不情愿地撇撇嘴,正准备把它们塞到嘴里一口气借水...

  • 这一年,我每天都尝试一件让自己变好的小事

    你有过很丧的时候吗? 好几个朋友这样问我。 当然,“丧”好像已经变成了这个社会年轻人的常态,仿佛不丧就不时髦。 但...

  • 2019-02-22

    我想好了 活着就要很阳光 很积极 但是当我要丧的时候 我就要很丧 一定不要怀着很丧的心情 做着表面上看起来很积极的...

  • 无题

    今天很丧!今天很丧!今天很丧! 各种计划,各种未完成❎。 优秀的人连检讨书都是优秀的,让人看起来那么舒服;似乎能原...

  • 年轻人,你为什么这么丧?

    “年轻人,你为什么这么丧”,不知什么时候起丧,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代名词。也成了年轻人自嘲自黑的标签。 “丧文化”的...

  • Day14 关于自黑 《说话之道》 ⑨

    很多人都觉得现代年轻人喜欢自黑,表达负能量,是破罐子破摔。 马东曾在节目上,替这些看起来很丧的年轻人说过一段话,我...

  • 实在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太丧

    傻笑傻乐疯疯癫癫 只是实在不想让自己看起来那么丧 但...每天每天真的很丧很丧 那天其实他没说我什么 我倒是希望他...

  • 为什么现在好多年轻人都这么丧

    今天微博有个热搜话题:为什么现在好多年轻人都这么丧,很多人都在吐槽自己很佛系,很丧。 到底是什么是丧? “丧是指一...

  •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文/影子 ٩(๑❛ᴗ❛๑)۶ 1.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李尚龙曾送给年轻人的一本书叫做《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每天学...

  • 如果鲁迅和太宰治在一起会聊些什么?

    鲁迅很喜欢年轻人的,他很乐意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说起丧,鲁迅说不定会主动向太宰治请教:“什么是丧?如今我觉得中国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轻人,你看起来很「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yo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