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个秋季,鲁南大地上一片热闹景象。
从远处看,左一快空地右一块空地上有很多的点点在接近士兵阵列似的玉米地里,重复着一个原地踏步的动作。往近了看,石崖村的男女老少都在各自的田地里,忙着砍倒玉米秸,麻利的将玉米穗从秸上掰下来堆成一堆,再用地排车拉回自家宅子里剥皮晾晒。
此刻的老李头领着自家媳妇和两个闺女在村北的包袱地的田地里,也正往家里抢收粮食。这块因形状方方正正像包袱而取名的包袱地,距离老李头家里有点远,而且是个开荒地,土壤成分并不好。
可是没办法,媳妇肚子不争气,一连生了五个闺女,直到第六个才来了个带把的。这可把老李头乐坏了,高兴的跪在地上向着北方磕了三个响头,老泪纵横,老李家有后了啊!他绞尽脑汁三天三夜为这个儿子起了个名字,小根!
可这么多张嘴还是得吃饭,老李头舍了老脸问村里多要了包袱地的一点地头,想着管它远近好坏,老天爷都能赏口饭哪!
不管再苦再难,老李头只要想起儿子小根,便觉得自己腿脚有用不完的劲,几天下来砍玉米秸的老腰也不甚疼了,不就是点庄稼地的活么!
村里的蒯三正拉着空的地排车路过老李头的地边子,老李哥,还没收完哪,咋不见小根啊?说这话的时候,蒯三挤眉弄眼的语气里无不透漏着庄户人的狡黠。
老李头直了直腰板,用袖子抹了把脸上的汗,头都没转,不高不低的回了句,小根在家烧饭了。
石崖村的人谁不知道小根那可是老李头的心尖肉,都二十好几的人,家里地里不都是由几个姐姐帮衬着,现在虽然只有小四和小五待字闺中,可仍然是庄户人家的农活好手。在老李头看来,不差小根一个,况且自己还没老呢!
蒯三似乎无趣的笑了一下,拉着空车子拖沓拖沓的走远了。
秋日的太阳虽不似夏日般毒辣,可临到正午又加上农活,也是如同穿着大棉袄靠在炭炉子上一样的闷热。老李头用手遮住眼睛看看了有点偏西的太阳,对着两个闺女喊道,小四,拉上这车,带这你五妹先回家吃饭歇会吧,我和你娘再扫扫尾!
小四和小五拉着车子风风火火的就来到自家门前,小四忙着将车里的玉米穗倒腾出来,小五渴的不行直奔院子里茅草棚下的锅灶。她提起满是油腻的暖瓶晃了晃,空空如也,她又掀起锅灶盖,早上的锅还没刷呢。
爆竹脾气的小五立马冲着院子就嗷嗷了起来,李小根,你死哪去了?!爹不让你下地,你就啥都不干了是吧,啊,你快给我滚出来……
小五这一喊,惊醒了平房楼顶上躺在玉米堆上睡着了的小根,他将脸上的小说拿开,懊恼的想着怎么又睡着了,心惊胆战的下了楼。
小根又黑又瘦,不停的搓着双手,头和脖子向前微微的倾着,站在汉子般的五姐面前,如同一个犯了错的老实孩子。本来就有点近视,再加上对五姐忏悔的笑意,双眼立马迷成了一条缝。
小根近视,当然和他整日里与那些闲书有关,从小他就不和同龄人起在村里瞎晃荡,虽上了几年小学,可并不妨碍他有空就躲在家里楼顶上,过道上,或躺在床上一日又一日的批阅着那些“奏章”。
自从眼前的人和物越来越模糊以后,他更不愿意出去见人了,因为出去总得走的好近才能看清楚是谁,如果因为没看清不打招呼,肯定会招来那些婶子大娘的一顿臭骂。毕竟戴眼镜是那些城里人文化人的专利,真的弄来一副,估计村里人又不知道在背后说风凉话了,当然这只是想想,一副眼镜得不少钱呢,配那玩意才是傻子呢。
于是,小根更是懒得出门了,反正爹娘也没怎么说过自己,不出去找事,得给家里省多少心呢。
小四和小五也都相继出嫁了,可小根都快奔三了,还是没娶上媳妇。也是,在村里,有穷又老实的男人上哪找个知冷知热的人呢?
一天,村里的罗英婶的家里不知从哪领回来个操着南方口音的小姑娘。她叫小琴,皮肤有点黑但看着有种健康的美,个子不高留着个大黑辫子,一副很精明的样子。
隔了几天,女人小琴就住进了小根的家里,洗衣做饭,收拾庭院。小琴成了小根的媳妇,那段时间,老李头家族的几个能耐人物总是有意或无意的出没在小根的家四周或出入院子与老李头的媳妇东拉西扯。毕竟,这个媳妇金贵的很,可是老李头花了几千大洋给小根买回来的呢。
自从小根枕边多了个女人后,也日益变得活泛起来,也喜欢出门扎推在一群晒太阳的老少爷们中间,时不时还能插上一两句话。
夏季的时候,小琴就在门口过道的偏房里给小根洗澡,搓背,然后擦干净,伺候的小根服服帖帖,大气不敢出。村里几个捣蛋半不大的孩子时不时围在小根家门口,捏腔拿调学着小琴南方口音,喊着,小根,洗澡拉,小根,笨死啦。
小琴陆续生了两个儿子,大兵和小军。在外人看来,小根也是热热闹闹的一家人了。小琴又会吃又会穿,攒了俩钱就去镇上买点东买点西,看见镇上时髦的姑娘,也会跟着捯饬着一番,此时的小根家也总是热气腾腾的。
小琴喜欢热闹,对人热情,家里的一切大权现在都握在她手里。老李头老两口也老了,背驼的都不成样子,可有时候还得看小琴的脸色。不过在老李头看来,也无所谓,毕竟都有俩孙子了,谁家不是看着儿媳妇的心情混日子呢!
二儿子小军三岁的时候,村里来了了一封远在贵州的信,那是小琴娘家来的家书。小琴提出来想回去看看。但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坐车,根据信上的地址找了个村里经常外出的文化人,粗算了下,车费估计怎么着也得花个几千块钱。
小琴听说后,坚持要去。小根当然是听媳妇的,附和着,去,得去。
老李头看看了儿子,此时的小根哪里看得到弯着腰的父亲呢。老李头没吱声,转身去了李家掌事的族长那里。
李家的本家一碰头,商量着如果不让去,就怕她以后得闹,如果去了,不回来了怎么办?于是他们一商量,让她去,但孩子得留家里。让她两口子和一个机灵点的本家一起去。
小琴的老家在山窝窝里,在乡镇下了车以后,也没有直达的大路,就靠着两只脚一步步在蜿蜒曲折时不时还来点陡峭情节的小路上走。家里也穷的叮当响,一切都如同小琴走之前的模样,完全是贫穷版的世外桃源。
住了一夜,他们就准备回来了。回来以后很多年,小琴都不在提回家的事情,别人问起,她只是简略又带点紧张说,回去太贵了得好几千呢,说着摆摆手笑笑。
村里的条件一天比一天好,稍年轻点的都出去打工了,很多村里人都靠着各种方式翻盖起了新房子。小琴也想让小根出去打工,可去了几次,都被人撵回来了,原因眼神不好干活不利索。
老实巴交的小根就更不想出去了,整天窝在家里守着那一亩三分地,有时被小琴说急了就进城找点短工干干,走之前,还不忘小声念叨一句,不缺吃不缺喝,天天的着急啥呢。可孩子一天比一天大,用钱的地方也多,小琴就时不时去领她进村的罗英婶家数落小根的不是。罗英婶淡淡的道,谁家不是这样过呢?
终于有一次,小琴拿上家里的所有积蓄想跑路,结果被追了回来,被李家家族的人暴打了一顿。当时的小根想上前护住媳妇,却被二叔捣了一拳骂了两句,吓得他没敢再上前。
过了几年,李家族人们最终没看住小琴婶子,她在城里的一个小饭店打工,和老板好上了。不过这次奇怪的是,族里竟没有像上次一样去追她回来。而懦弱的小根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默默的在家出来进去,也不知道在忙什么。
可村里永远也不缺好事者,他们时不时的看到小根就说,小根呀,你怎么不去找她呢?
小根呀,看在孩子的面,你去说说软话,让她回来呀!
小根呀,你就是太老实,当初你自己亲自打她一顿就好了,看她还敢跑……
可小根就像听不到似的,一声不吭。可他终究还是听到了,记到心里去了,因为有人看到他在村子路口等公共汽车,下午回来的时候,一身狼狈,显然,被人揍了一顿。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让小根去找小琴了。
在后来有人发现,小琴会经常回来帮小根以及几个孩子烙煎饼,缝缝补补,甚至还塞点钱给小根。
再后来,全村的人都看见小根坐在自家门口向着村口的小路张望,眯成缝的眼睛空洞又深邃,像是一塑不惧风雨的雕像,就那样静静的坐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