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河畔 七里山塘
“江南旧游凡几处,就中最忆吴江隈。长洲苑绿柳万树,齐云楼春酒一杯。”
“阊门晓严旗鼓出,皋桥夕闹船舫回。六七年前狂烂漫,三千里外思徘徊。”
这是白居易咏苏州之诗,其六七年前往事历历上心,三千里外依旧难忘姑苏,由此可见苏州之魅。而最让人对苏州动情的是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音、诗、画的完美构合,让曾经青春的我们,对遥远的苏州魂牵梦萦。于是,在海同学盛邀之下,趁着那十一长假的滚滚人潮涌来之前,我又回到十载未至的姑苏,一心想在太湖岸边,得月楼上静静地寻觅那寒山钟声,枫桥渔火,江南秋月,虎丘夕阳……
山塘街。
唐初,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其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称“七里山塘”。
自古山塘街即苏州“金粉世街”,早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但上次来时清幽雅静,古朴典雅。如今,夜留下一片寂寞,河边不止我们几个,从前印象中静谧的山塘,现在已是喧嚣一片,那老苏州河汩汩的浆声涛影,那油纸伞下款款的丽人倩影,只留下日渐模糊的记忆,只停驻在那幽深的《雨巷》。
姑苏河畔 七里山塘在灯火辉煌的山塘街,看见一优雅的旗袍女,走在条石铺就的道上,娉娉婷婷,金步逍遥,虽然只见其背影,却留下美好遐想,只是照片大煞风景,雨中的油纸伞幻为粗笨的清洁车,刺目的旗幡在晚风里翻飞招摇。
姑苏河畔 七里山塘店铺如林立,一字顺排开,皆言民间手工,却是琳琅满目,平素少见食物,勾起童年记忆。五元一个,十元一袋,买了一袋麦芽糖,心想回味当年,嚼在口中,感觉不似儿时滋味,真不知是味变,还是人变?唯有那卖乐器的老者,洞笛横吹,一曲《姑苏行》,奏得清新悠扬,其声委婉。这,似乎才是当年的曲调。
姑苏河畔 七里山塘秋风秋夜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大红灯笼高挂,船公歇息回家。离开熙熙攘攘,回望河中倒影,多了几分宁静,少了掠影浮光,心,也随之宁静,不再与世浮躁,不再无谓奢望。
姑苏河畔 七里山塘西洋镜,在清末民初,迷倒多少孩童,从那小小孔中,窥见大千世界,奇技淫巧,乐趣无穷,心智启迪,由此发扬。虽其今日少人问津窥奇,吆喝声中无人观望,但别小视这曾经风光无限的发明,它当是电影电视手机视频最初的滥觞。
姑苏河畔 七里山塘乾隆皇帝巡游江南,到得苏州七里山塘,曾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碑上御笔“山塘寻胜”四字依然龙飞凤舞。可见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宠,其回京后依旧难忘,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南景由此北上。
姑苏河畔 七里山塘一条小河,几弯石桥,两岸老宅,灰瓦白墙。入夜,河边古旧的宅院都依次挂出红灯笼,红色的灯火同拱桥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里,摇曳着闪烁,轻轻地荡漾,看着它,让你不由得一声轻叹:这就是苏州,这才是山塘。
姑苏河畔 七里山塘也是六尺巷?
逼窄的小巷,进不得车,乘不了轿,若两人对遇,须侧身而让,如果遇到路怒族,横行霸道不相让。这样的道路,这样的小巷,凝固了简朴时代的老时光。
礼让己是往事,斗争方为方向,犹念人心不古,此诗仅存纸上: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姑苏河畔 七里山塘昏暗的街灯,蜿蜒的深巷,静寂的夜晚,漫行的旅人。
姑苏河畔 七里山塘避开喧嚣,离弃繁华,寻一陌路,信步徜徉,只在这样的境遇中,你才会看见姑苏的雅致,才能感觉古城的静好,才能体味贺铸《青玉案》词的美妙——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姑苏河畔 七里山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