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好书共读国学与传统文化
《诗经》中的婚恋反映了周代婚姻文化的多元与开放

《诗经》中的婚恋反映了周代婚姻文化的多元与开放

作者: 琢燏 | 来源:发表于2018-11-05 18:04 被阅读24次
    《诗经》中的婚恋反映了周代婚姻文化的多元与开放

    众所周知,周代实行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有着一整套完备而又森严治理体系。而《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中产生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与周文化密切相关。

    我认为周代的婚姻文化是多元与开放的。《诗经》中的婚恋将周代婚姻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周代的婚姻文化是多元的。

    《诗经》中的婚恋诗在传达爱情婚姻的酸甜苦辣的同时也反映了周代婚姻文化的多元。如《诗经》风篇中的《周南·汉广》一诗就体现了周代婚姻文化的独特与魅力。《汉广》写的是单相思,体现了爱情的纯洁与高雅。尤其是那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不知打动了多少人心。但《汉广》中的“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按字面意思就是:“薪柴众多杂又乱,我割荆条放一旁。这个姑娘要出嫁,我喂马驹忙又忙。”这好像和你的单相思没有半点关系。

    其实不然,这两句不仅体现了这男子对那位出嫁女子的一片深情,更反映了当时周代婚姻文化的独特与魅力。为什么这位男子要准备薪柴与喂马呢?这就要追究当时周代的婚姻文化了。那个时候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婚庆典礼,所以结婚当日,男方便要亲自去女方家中迎亲,路途有远有近,那时通用代步工具就是马车了。而且女方家也都非常重视女子,会为女子准备很多的嫁妆。这需要用到马,不喂饱马来怎么去迎亲啊?而且那时的结婚宴是在晚上举办的,因此迎亲很可能会走夜路,晚上黑灯瞎火的,不像现在有路灯,没有薪火怎么行路?结婚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欢庆到通宵达旦也不为过,这也需要用到很多的薪柴来照明。

    再如《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体现了对女子的祝福与赞美。宜室宜家,也体现了对于美好婚姻的期许。又如《召南·何彼秾矣》也体现了周代贵族婚姻的隆重与盛大。这些都体现了周代婚姻文化的多元性。

    其次,周代婚姻文化是比较开放的。

    周代总给人一种礼乐之邦的印象,很讲究文明礼仪、等级秩序。这不免会让人觉得它古板与呆滞。其实周文化有其开放的一面,尤其是在婚姻情爱方面。如《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麕。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讲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在野外偷情的场面,这画面堪比现代小情侣约会时的谈情说爱,是多么的开放呀!再如《郑风·山有扶苏》中的“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说的是一位女子对男子的调侃与戏虐,体现了她在与男子会面时的不满。这就好像现代小男女第一次见面后对对方的不满与吐槽。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开放与自由,因为人家好歹也有言论自由权。又如《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讲的也是一对青年男女的幽会。不过一方没有来,另一方等了一夜的情景。虽然不知等待一方是男是女,但这都夜不归宿了,放在现在都觉得挺夸张的,更何况是在那个礼乐文化盛行的时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开放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诗经》中的婚恋反映了周代婚姻文化的多元与开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青木樨:诗经里的民风真的太美丽了

      本文标题:《诗经》中的婚恋反映了周代婚姻文化的多元与开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xe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