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小菲,每天放学回家后,就待在自己的房间玩电脑。妈妈看着孩子没有写作业就在玩,不免唠叨。但小菲压根就当妈妈的话为耳旁风。如果妈妈唠叨多了,小菲就会和妈妈宣战:“我不属于你们的世界,你们也不要出现在我的世界。”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在现代社会,由于家长工作繁忙,孩子从小大多在电视机前和网络聊天室里长大;每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共进晚餐的和睦景象,也似乎成为了历史画面。孩子们在家庭中缺乏关注和爱的滋养。当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体会不到归属感时,他们会出现各种不良行为,有的会在心理找一个属于他们自生存的环境,就是“第二家庭”。
看到孩子的渴望我曾经和一个七年级的孩子聊天。他讲到自己最近在QQ上认识了一个“大人物”,说着这些,这个孩子眼神里顿时充满光芒。我很好奇,就说“真的吗?是什么样的大人物?说来听听。”后来这个孩子告诉我说,那个大人物对科幻世界研究得很深,经常在QQ群里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关心他们最近过的好不好,并分享他对科幻的研究新进展。语气中,我看得出来,这个孩子对“大人物”无比崇拜,又有些心理依赖,只要有机会打开电脑,就会第一时间和“大人物”打招呼,交流一番,方觉得心里踏实、舒坦。显然,在这个孩子心中,这个“大人物”建的QQ群,就成了他们的“第二家庭”,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关心,畅享交流的乐趣。
所以,孩子沉迷网络,家长不要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要从自身找原因。
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们总是为孩子摔门、对父母的沟通保持沉默等现象着急、伤心、无奈。殊不知,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内心渴望没有被满足——“舒适感、归属感”。
再忙也要陪孩子长大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孩子出生时没有归属感,2岁左右谁照顾孩子,孩子的归属感就在谁身上。青春期的孩子会将归属感转移到朋友身上,最后会转移到一个异性身上,这就是爱情和婚姻。
再好的物质条件都满足不了孩子心中对爱与安全的渴求,而爱和安全感最好来自于他们的父母。
所以,爱,就给孩子归属感,不要让网络虚拟世界成为孩子的“第二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