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春秋战国最奇葩的门客,人人觉得他太过分,却和孟尝君成为“知己”

春秋战国最奇葩的门客,人人觉得他太过分,却和孟尝君成为“知己”

作者: C叔聊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19-07-19 09:43 被阅读1次

    春秋战国的时候,非常流行“养士”。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战国四公子: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和孟尝君。为了网罗人才,四公子也是来者不拒,所以难免有混吃骗喝之徒也来钻空子,一般来说,主公为了名声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有一个人却让最好脾气的孟尝君也气得半死。

    ▲ 孟尝君

    在《战国策》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冯谖客孟尝君》

    话说齐国有个人,叫冯谖(xuan),家里非常穷,穷得已经快要活不下去了,他托人给孟尝君传话,想成为他的门客。

    孟尝君很客气,问:那位先生喜欢什么呢?

    使者说:好像没什么特别喜欢的。

    又问:那这位先生会点什么呢?

    答:好像也没什么会的。

    孟尝君笑了,还是答应冯谖来当门客。

    手下人一听这人什么也不会,使者好像也不大用心,就给了冯谖最低一级的门客待遇。

    冯谖吃上饭,但不满足,于是靠在柱子边,边弹着剑边唱:剑啊剑啊,我们回家吧,这里连鱼都吃不到啊。孟尝君知道了,就给冯谖提高了伙食标准。

    过了一阵,冯谖又开始唱歌:剑啊剑啊,我们回家吧,这里出门都没车啊。孟尝君知道了,又给他安排车接车送。手下人都惊呆了。

    又过了一阵,冯谖又唱歌了:剑啊剑啊,我们回家吧,在这里没法养家啊。孟尝君又打听到他家还有老母,就派人又送吃喝,又松生活用品。手下人都说这人准是骗吃骗喝的。

    冯谖总算不弹剑唱歌了。有一次,孟尝君出了份公告:有谁学过会计,能去薛这个地方帮我收账。

    薛是孟尝君的封地,他在那边还放款收利息,需要有人去收账。这时候冯谖就自告奋勇,孟尝君听了很高兴,就和他吃了顿饭。临行前,冯谖还问孟尝君:收了这些款,需要帮你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孟尝君笑笑:你看着办吧,看看我家缺什么,就买点回来吧。

    本来催账这个事情就不大好办,结果冯谖没几天就完事回来了。孟尝君很奇怪啊,怎么那么快就把款收齐了?于是就问他:那么快就回来,来得及帮我买东西吗?

    冯谖就等着这句话呢,于是说:我看您家里奇珍异宝、绝色美女都不缺,看来看去,唯一缺的就是“义”,我帮您把“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更奇怪了,”义“怎么买呢?原来冯谖去了薛,把欠债的人都找来,当着所有老百姓的面,就把孟尝君给他的借据一把火都烧了,还说是孟尝君的意思。听完冯谖的话,连一向脾气好的孟尝君,也受不了,让冯谖不要再说了。

    这就是成语“焚券市义”的由来。

    过了一年,齐湣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本来是齐相的孟尝君被赶出国都,只好返回自己的封地薛。当他到薛的时候受到老百姓夹道欢迎,这才明白冯谖的良苦用心。

    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还有三窟,现在薛只是一窟,我还要再问你找二窟。后来冯谖又设法帮孟尝君重新成为齐相,又让齐王把宗庙设在薛,至此完成了“三窟”,让孟尝君可以安心睡觉。这也是成语“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的典故出处。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看起来是个不错的谋略故事,可是在战国,似乎每天都有战争爆发,稍不留神,可能被灭的就是自己。所以像这样的谋略故事几乎各国都在发生。

    如果说这个故事出现在《战国策》这样的谋略书里还算正常的话,可为什么后来会被选进《古文观止》里呢?因为《古文观止》收录的文章,除了写作手法,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看文章立意、对后世价值观的影响。

    再细读这个故事又会找到几个奇怪的地方:

    1、冯谖的能力既然那么强,为什么不去投靠其他贵族,穷到日子都过不下去?

    2、在成为孟尝君门客后,凭他的能力完全可以通过正常途径成为高级幕僚,为什么要弹剑唱歌,自毁声誉呢?

    3、为什么孟尝君失势的时候,别的门客都离他而去,冯谖又要留下来帮助孟尝君呢?

    顺着这条线索,可以发现一个更真实的冯谖。

    首先,他是一个严格贯彻“忠”的名士,在战国时,贵族们要网罗人才,策士们同样也在寻找值得自己效忠的主人。而一个“名士”则是在挑选值得自己托付生死的“明主”,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像著名的刺客豫让,哪怕主人已经死了,也不惜自毁容貌和声音,也要去刺杀仇人。

    ▲ 豫让刺杀赵襄子

    于是,冯谖并没有随意为某个贵族效力,而哪怕到了孟尝君这里,也要测试孟尝君是否有这个气度,才用三次奇葩的“弹剑唱歌”来考验孟尝君。

    而孟尝君也表现出不寻常的气魄,其实在第一次别人介绍冯谖,这个人“什么都不爱,什么都不会”的时候,孟尝君就已经觉察出此人不同寻常,所谓无欲则刚,没有欲望就没有弱点,而什么都不会就敢来做门客,一定留有后手。

    三次弹剑,三次无理要求,孟尝君想都没想,一一答应。尤其是第三次,孟尝君还特地去调查冯谖家里有老母,还善待其母亲。由此看出,孟尝君看上去不拘小节,其实富有洞察力。这三来三去,证明孟尝君愿意去花心思,看懂一个人,尽管此时甚至还没见过冯谖,却让冯谖觉得,这个主公,值得托付。

    而冯谖“焚券市义”这件事,是对孟尝君的强大洞察,孟尝君生气的原因一部分是经济利益的损失,另一部分,是对冯谖看透自己“不义”的愤怒。

    其实孟尝君并不缺这笔钱,但他原以为欠债还钱是很正常的事,被冯谖这么一来,他意识到自己竟然没有如此格局,是对自己认知的一种挑战,可此时毕竟看不出谁对谁错。

    直到一年后,孟尝君孤零零地从国都走向封地薛国的路上,他的心境也许正如《平凡之路》里唱的: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而当孟尝君走到薛国的时候,看到的却是无数老百姓热切和盼望的眼神,看到的是至少还有拥戴他的一群人,看到的是重新振作起来的希望,也看到人群深处的那个人,冯谖。

    此刻孟尝君突然想起,这一年里,他没有再召见过冯谖,冯谖就活在周围人的嘲讽里,活在没人理解的苦闷中,他只是在屈辱中等待,不知道要等一年、二年,还是十年。直到此刻,他们两人才真正成为能互相托付的“知己”。

    我想这也许才是,这则故事被选入《战国策》、《古文观止》以及我们语文课本的真意吧。

    我是ChrisQu,C叔聊历史,有趣有料有思考,关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秋战国最奇葩的门客,人人觉得他太过分,却和孟尝君成为“知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zd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