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孤独|《为何越爱越孤独》

作者: 不念2019 | 来源:发表于2018-11-05 13:23 被阅读50次

    世界上有头最孤独的鲸鱼,叫Alice。为什么它是最孤独的鲸鱼。因为这头鲸发出声音的频率为52赫兹,而正常鲸的声音频率是15~25赫兹,因此没有同类可以发现Alice,没有同类可以听到它的声音,它也没法接收别的鲸鱼的频率。

    我们在1989年发现它,然后追踪它的路线研究它,几十年过去,Alice一直独自在海里活动,没有任何同伴。

    当Alice被报导出来后,人类觉得Alice太孤独,因为它孑然一身在大海中独自游动,唱着无人懂得的歌,人们想象它毕生都在呼唤着自己的同伴,却始终没有回应。

    Alice会觉得孤独吗,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人类觉得它孤独,因为我们人类一直都渴望爱,希望能有人看见自己,理解自己。我们对Alice是一种自我心理投射吧。

    在人类社会里,我们有父母,爱人,亲人,朋友,我们有各种关系,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觉得自己孤独,觉得自己像Alice一样,没有人听到我们,发现和了解我们。

    武志红的这本新书,《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就揭示了我们明明有很多爱,爱别人,也被人爱,但还是觉得孤单的现象,是作者对身边人和事的长期观察和思考。他是著名心理咨询师,也是心理学作家。还曾著有《为何家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等心理畅销书。

    在《为何越爱越孤独》第一章作者就告诉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我”,也深恋着这个“小我”,即我们常说的自恋。

    因为太看重“小我”,所以“看”不见别人,只有自己;“小我”肯定是完美的,所以言行会不自觉将责任转移给别人等等现象。越自恋,越坚信自己的逻辑

    我们所有的关系,都基于“小我”对外界的投射,尤其是情侣关系和亲子关系。

    作者列举了一些例子,解释了各种情侣关系中,潜意识的心理模式。

    比如孤独的游戏。沉浸在这种游戏中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存在,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除此以外的任何方式都不会满意。

    它有四种心理投射类型,权利,依赖,迎合,情欲。

    如果权利型遇上依赖型,两人就会非常契合,因为彼此的需求刚好都被对方满足。

    但两人如果类型相差,彼此的逻辑不相合,都看不见对方的需求,只希望对方看见和理解自己。就像对方需要梨,你却给他一个苹果,因为你觉得苹果比梨好,所以越爱对方,越觉得对方不爱自己。

    情侣爱人间,要互相站在对方立场,听听他真正的声音,才能理解对方。

    而孩子和成年人不同。他们出生时懵懂无知,所以我们用白纸来比喻孩子,父母是临时书写人。

    父母都爱孩子,但怎样是真正的爱?不是要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成长,而是充分接纳他,看到他,给他“小我”足够成长的养分。

    父母给予的爱和耐心越多,孩子的内心越富足,“小我”越有力量。

    有的孩子为什么会怕黑并幻想有鬼,有的孩子为什么爱沉默低头,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时,不自觉保护自己的方式。将没被接受的“坏”的一面藏起来,最后还是会以显性或隐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是所有父母都会正确爱孩子。比如以爱之名,实际支配控制孩子,说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孩子自己的意志不重要;有些会说:你再不怎样怎样,就不给你去游泳等,以威胁来让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做,孩子的想法,需求都不被接受,长久之后,孩子的“小我”会有匮乏

    孩子长大,他的言行举止,都是他内心“小我”的表现和投射,也将会影响他的亲密关系与亲子关系。这就像一个家族的循环。

    父母尤其要学习怎样爱孩子,爱孩子的本真,全然接受他,哪怕他调皮,成绩不好……

    作者在最后一章,还解析了一些著名电影、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活动,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对这些影片小说的理解,就见仁见智吧,毕竟一个人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本《为何越爱越孤独》,作者用事例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应该怎样去爱。爱对方,就给对方所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与孤独|《为何越爱越孤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lj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