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非首发,首发公众号:琰圃(ID:yanpu619),文责自负。
1969年1月9 日,中国台北阳明山的林家客厅里,一对喜烛满堂高照。林语堂深情地献给夫人廖翠凤一枚金质胸针,上面刻着“金玉缘”三个字,以纪念两人金婚五十周年。
廖翠凤的一个手镯上刻着《老情人》的名句: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林语堂用半个世纪的实际行动,信守了当初烧毁结婚证书时许下的诺言。金婚五十年也印证了两人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的完美爱情。
这是国学大师林语堂的家庭幸福,又何尝不是我们所向往的幸福生活?但生活中的不如意实在是太多了。如何在这十之八九的不如意当中,寻找那一二份难得的美好与快乐?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将给我们带来启示。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德国,回国后在清华北大任教。林语堂被誉为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也是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他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娓娓道出中国人旷达高雅的处世风格。他的“抒情哲学”提倡的享受悠闲生活也正是我们向往的快乐生活方式。
该书在1937年一经出版,即占据畅销书榜首。随后一版再版,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欢迎,被广大读者奉为人生百科知识集锦和人生修养指南。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书中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中国的儒道思想、中庸之道、田园诗意才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
二、我们需要悠闲地享受家庭之乐、诗酒茶交友之乐、花草山水旅行之乐,并获得心灵的快乐。
三、以文化艺术为个性,过近人情有诗意的人生,生活的艺术就是思想的艺术。
01
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追寻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诗意人生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在生活的重压下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抑郁焦虑的情绪经常搞得我们寝食难安,不知快乐为何物。那是因为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禁锢了自己自然的本性。
林语堂认为:大自然是快乐的天堂,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便已觉得心满意足。如果能经常留意身边的小确幸,获得快乐就会简单容易得多。
首先,从研究人生的哲学角度看,我们虽处于现实生活当中,却往往需要理想的精神支撑。中国的哲学家是睁着一只眼做梦的人。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悟性的达观者。
这种达观可以让人乐天知命、宽宏豁达、自由不羁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因此,林语堂得出了一个快乐人生的科学公式:伟大的现实主义+不充分的理想主义+很多的幽默感+高度诗意的感觉性。比如在灰烬里拾到一颗小珍珠,比在橱窗内看到一粒大珍珠更为快活。
然后,作者对东西方不同人类的观念进行分析。基督徒的观念源自人类罪恶痛苦的起因,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上帝的拯救替代了人生幸福,人类不能自我救赎。希腊异教徒则把神当作凡人,希腊的神也谈恋爱、说谎吵架,但是却可以永生,而人类总有一死,只能通过灵魂的不朽达到永恒。
而中国人则认为人类是造物主,是“万物之灵”。儒家思想认为,人和天地并列为“三灵”。而且万物皆有灵,风雨雷电是神灵、花有花神,活久的树木或动物会变成精。人即是神灵的具体表现,一切男女都有情感意志、欲望良知,也受愤怒疾病和死亡的支配。
但人类有智能潜力,这种潜力化作一种精神,成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一种生活态度,即“中庸之道”。于是人类与天地和谐相处,林语堂称之为“合理的自然主义”。
同时,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像机器一样运转,自我管理自我修复。我们的器官或肌肉受了损伤,是能够自己长好的,这种自愈是身体物质本身的机能。
我们从童年到青春期再到成年的生长,有着美妙的生命韵律,如天上的日出日落,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更替,人生几乎像一首诗。
尽管人类都不免一死,但我们仍可以循着自然的季节规律去积极生活。在大自然的世界里,借助猴子般的喜剧意识,用各种食物填饱肚子、享受美食的乐趣,保持自由乐观的热情灵心,快乐地走过一生。
如此一来,就呈现出一个悠闲的放浪者形象,他有嬉戏的好奇心,无上的梦想能力,还有四处随缘的幽默感,以及行为上任性的、不可把控的因素。在中国,这样自得其乐享受人生的智者有庄子、孟子、老子、子思、陶渊明。
庄子的故事里讲:一只鸟为了吃一只螳螂而忘记自身的危险,而那只螳螂又为了捕捉一只蝉忘记了自身的危险。所以我们在生活的追求中不能忘了真正的自我。孟子则告诫我们不要在名与利的追逐中迷失方向。
子思的中庸哲学更是半儒半道、积极和顺的处世智慧。如李密庵《半半歌》里的美妙意境: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半山半水田园,半里乾坤宽展。
作者认为,陶渊明才是真正卓越的爱好人生者。他的归园田居的生活方式,正是当今我们向往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最好写照。
同样,美国作家梭罗在瓦乐登湖畔听蟋蟀的鸣声产生崇高美感;诗人惠特曼在大雪纷飞的早晨踯躅于树林间,感受每一片雪花飘落的绝美意境。这才是生活赋于生命美好的最高境界。
这些哲学家、诗人作家,都是现实生活的智者。他们在与大自然完美的合二为一里,达到了心灵的顶级欢乐。
02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在悠闲生活的艺术享受中让生命丰盈
了解这些哲人名人的生活智慧,那么我们普通人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呢?
林语堂认为,悠闲无比重要。因为文化本身就是悠闲的产物,文化的艺术就是悠闲的艺术。中国人的悠闲又是优越于美国人的忙碌的。
从前,沙漠里一个游牧部落世代相传着一个坚持不懈的习惯:走两天歇一天。因为脚步太快了,灵魂跟不上,就是说的“悠闲”之重要。
中国式的悠闲生活实际体现的是事毕躬亲的穷苦农夫生活的浪漫崇高。苏东坡的诗中写了“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陶渊明的诗中写了“晨露沾我衣,鸡鸣桑树巅”。
可见悠闲生活并非奢侈生活,而是用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悠闲的情绪中享受片刻的闲暇时光。这种以快乐为主题的陶情遣兴的悠闲生活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是家庭之乐。女人是水,男人是泥,水渗入泥土而有形,泥土盛了水而有质。婚姻家庭的特别意义,其实也就是一首泥水交融的锅碗瓢盆交响曲。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深厚也体现在对祖先的崇拜,一种家族典礼的宗教仪式,也是对家庭的虔诚与孝道传承。
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唱出了无数打工人的心声,强烈的家庭观念、浓郁的家庭情结让我们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春节变成了全世界的盛大节日。因此,老有所养、幼有所依就是最好的家庭天伦之乐。
然后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乐。要知道,一个安稳的睡眠是多么美妙;一把舒服的椅子也能带来传奇般的功效。一壶酒、一杯茶、一次交心的谈话,都能令人身心愉悦,获益匪浅。
尤其是美食,更能治愈无数的忧伤。比如上海人对螃蟹的钟爱,唯有一套蟹八件工具方能表达。正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最重要的,还是大自然的享受之乐。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疗养院,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病患,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
享受大自然是一种艺术。这里,林语堂讲了两个奇女子,是天然的生活艺术家。
一个是秋芙,所种芭蕉叶大成荫。一日雨后,两人对诗,问: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秋芙回对: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这是再自然不过的情景交融啊。
还有一个是《浮生六记》里的芸娘。夏月,荷花初开时,晚上含苞而清晨绽放,芸娘就用小纱囊装一小撮茶叶,放到花心,第二天取出,用天泉水泡茶,香韵尤绝。品茶之妙可谓匠心独运了。
还有游历山水、欣赏花草佳人的艺术之美,为中国古典诗歌、绘画、韵律的创作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艺术灵感。
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执著,足以摄魂招魄,颠倒情思。让人不禁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
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享受,无一不在大自然纯粹的艺术感召下,身心灵都得到陶冶。生命固然短暂,却因为在天地山水之间享受生活的艺术而更加丰盈。
03
追求文化艺术,让必要的诗意思想成为人类美好的生活智慧
这样看来,艺术既是创造也是消遣。艺术来源于生活,对生活的追求也就可以上升到对文化艺术的追求。
读书是我们公认的获得文化知识的一种途径。读书的艺术和乐趣,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时读书也涉及两方面:一方面在作者,一方面在读者。
读书是输入,无时无刻不可以读。勤耕雨读,埋头苦读,围炉夜读,都是读的艺术。
写作是输出。读书的底已经打好,文学的个性已经培养,那么写作的艺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用写作去体现文学的艺术之美,即是体现天地宇宙的自然之美。
再回到人类对宗教艺术的崇拜,林语堂认为:在我们的心中,宗教留下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对生活的美、生活的伟大、生活的神秘更简单化的感觉,于是便产生一种更简单的信仰。
对于宇宙的美丽、万物的巧妙、天地的宏伟、人类灵魂的尊严,我们都能领会,并接受痛苦、死亡,视之为不可避免的东西。我们只要对这个大自然的造物者表示敬畏和虔诚就足够了。
从科学思想的角度检视中国的文学哲学,其实许多现代人已经不怎么致力于思想,而只知道如何尽力地去生活。这里没有康德、黑格尔,只有文学家、佛家道家禅语的语言家。
中国的文学,粗看尽是大量的短文短诗,但其中却有种种美点,聊聊数语就描绘出一幅自然的诗意风景画。这都是一种合乎情境的高超手法。
林语堂最后提出了“近情精神”的理论思想。思想是一种艺术,而生活中一种合乎人情的思想是诗意的思想,是人类文化最崇高合理的理想,而近人情有诗意的人是最高形式有教养的人。
陶渊明生活简朴,博学多才却淡泊名利。不过他喜欢饮酒,一喝酒就成了性情中人。那些达官贵人、佛教道家、山村野夫都跟他快乐相处。他的关于饮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里处处都是和谐生活的智慧。
于是,遵循这种近情诗意的精神信仰,我们终能平和快乐地生活。生活的艺术即是思想的艺术。
这些就是本书的三个主要内容。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1、东西方的文明和信仰虽然不同,却都有着享受美好生活的经验和思想,但中国式的庄孟哲学、中庸之道、田园诗意才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值得人们效仿。
2、生命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我们享受家庭亲情,享受大自然的花鸟虫鱼和四季更替,享受山水田园的陶冶之情。要学会忽视弱化那些艰难困苦,美好无处不在。
3、对文化艺术的追求,读书写作带来的艺术享受是生活快乐美好的源泉。生活的艺术最终体现为思想的艺术,升华为一种“抒情哲学”,生活因悠闲而美好。
苏东坡被贬官到黄州,心灰意冷。遇到下雨,没有带伞,一身的狼狈。但是他的诗却是这样写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豪迈洒脱、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生活的艺术。
田园诗人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是一种面对人生绝境时,宠辱不惊的自然超脱境界。
“痛并快乐着”是人生常态,“东篱把酒黄昏后”是一种情怀,凡事用艺术的态度和诗意的思想去对待。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让人生的旅途即使艰难也并不煎熬。
愿我们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活在当下,随遇而安,活出从容洒脱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