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我们的孩子听不见“不”字,包括我们的大脑也是这样,比如我们说不要想草莓,我们脑海中自然就会想到草莓;我们经常叮嘱孩子:“不要磨蹭!”“不要碰那个东西!”“不要玩儿手机了!”说玩了不仅没有作用,孩子还玩的更凶了,看上去就像孩子没有听到不字一样,告诉孩子不要碰那个东西,孩子却偏要碰那个东西,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呢?当我们对一个人强调“别想草莓”,那么大脑对“不”字的印象不够深,但是对草莓的印象会很深,成为一个被植入的潜意识,这个意识将一直存在,当父母一遍一遍强调别玩儿手机的时候,加深的是孩子大脑对“玩手机”的印象,他会更加执着于要玩儿手机。“你所抗拒和排斥的念头恰恰是你所关注的”,一直对孩子强调不要做什么,也是起到了一个加强的效果。我们会发现,当你想要集中纠正孩子的一个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会反复出现,很难解决。
那么我们怎么来让孩子能听到我们的指令呢?比如书架上放了一个瓶子,一碰就掉,我们如果对孩子说“别碰那个瓶子,容易掉!”那么孩子一有空就想碰一下那个瓶子。怎么能让他别关注那个瓶子呢?这时候最好是无声胜有声,别让孩子看到我们的意图,用另一件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自然的忘掉,不动声色的改变孩子的行动,这样孩子可能一年都不会关注到书架上放着的瓶子。
是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够无声胜有声呢?也不是的。相信一个故事我们都听过:“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戏。他们快乐无比,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实在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地接受了。第二天他们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老人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让孩子听从了他的指令。如果老人直接给孩子说:别再这打闹,相信没有一个孩子会听他的,反而会打闹的更厉害。老人通过观察孩子的关注点,并且通过自己的耐心成功的让孩子听从了他的话。
所以我们认为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很多爸爸妈妈“不会说话”。再思考一下,为什么你给孩子说了那么多的“不”呢?只有当你只盯着孩子的错误行为的时候,你才会一直说不,而当你注意到孩子更多的正面行为,我们就会正向说话了,比如孩子字写的不好时,不要说:别把字写的歪扭七八的,直接告诉孩子把字写的横平竖直。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孩子的正面行为,来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实现那句话:孩子越夸越聪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