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故事简友广场简书社区守护者联盟超级权重点赞文章汇总
书评:艾米莉.狄金森,一个天才的灵魂努力隐藏自己...

书评:艾米莉.狄金森,一个天才的灵魂努力隐藏自己...

作者: 夜莺Louisa | 来源:发表于2022-09-21 13:47 被阅读0次
艾米莉.狄金森生前唯一一张照片

认真、深入地研究艾米莉.狄金森是为学员们备课的时候。之前,她诗歌的倩影也曾打动过我,并且念念不忘,总是想着,能写出那样的诗,她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呀?

读人物传记,一般都会以题纲、年限、重要事件等作为一个脉络来描述一个人的一生,多数是顺序的方式。而我最近读的这本关于她的传记刷新了我对传记的认知。原来,去写一个人的一生还可以这样写。这就是我想要介绍给大家的一本关于艾米莉.狄金森,一位美国传奇诗人的传记。不,更确切地说,是一本没有传记色彩却超越传记功能的优美散文集。

《我居于无限可能》是加拿大作家多米尼克.福捷写狄金森的一部散文集。书名来自于狄金森的一首著名的诗篇:

我居于无限的可能之中,

一个家,胜过散文,

有更多数不清的窗户,

更高超,那些门。

它的房间,像雪松,

目光无法穿行。

倾斜的天空

是它永恒的屋顶。

它的访客,最高贵。

它的用处,是这样:

用我张开的小手

收集天堂。

这首诗就是我上面说的“倩影”。它出现在介绍鲁米诗集的一本书里,虽然她不是那本书的主角,只是引用她的诗歌作为一个说明,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还在这种诗的旁边写下了自己的理解:

“家”可以解读为她诗歌的世界,“无限可能之中”寓意着无时空可言的更高维度,那里更像是她的家。“胜过语言”,“有更多数不清的窗户”,即诗歌的世界是超越世俗言语的世界,那里有无人知晓的智慧。“窗户”代表“发现”、“通道”,通往未知世界。既然窗户有这样的功能,更何况门呢,所以说“门更高超”。

诗的最后一段最有可品之处,“访客是高贵的”,证明到达这种维度的人的精神世界非常富足,完全超越了物质世界。它的高贵带来了什么作用呢?“用我张开的小手收集天堂”,即用渺小的自我去识别、感受、臣服于那有别于物质世界的存在。

在那本写鲁米的诗集里,作者把狄金森写的这首诗称作是“密谈”。密谈——秘密的谈话,谈话的对象是谁呢?我想,狄金森是没有对象的,她只是说出自己内心想说的话,这是本能的需要,亦是情感流淌的必然。没有对象的诉说,让诉说变得纯粹。

在狄金森的诗里,或者她的生活里都可寻觅到纯粹,并且这份纯粹让她自25岁之后就足不出户,甚至连房间都懒得出了。她把自己关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里,我们认为是局限的、封闭的,可她写的诗,却是无限的。她被誉为显示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什么是“认知原创性”呢?

我的理解是:她对事物的认知有自己的独特的视角。这些独特渗透在她所有的诗篇里,多数用细小的微观世界来暗指巨大的宏观世界,例如鸟儿、羽毛、落叶、尖塔、四叶草、蜜蜂等。

她的诗从不写题目,而且经常会有破折号。原因是她总会在不经意之间,比如烘焙蛋糕、浇花、打扫、做饭、洗衣之间冒出一两个词,或者一句话,她会毫不犹豫地记录下来。

她母亲把她记录的这些断断续续的词句描述为“咒语”,因为除了狄金森,没有人知道它们要表达的是什么。有一些,当她有空的时候,她会完善;而有些,她就那么保留着。到如今,我们去阅读,发现它们具备了诗的韵味,无数的人来品赏,开始有人对她的生平产生兴趣,继而研究、学习和模仿。由此,我们可以带出一个思考:诗歌到底来源于哪里呢?

显而易见,诗是必然来自人的心灵、精神世界的,才能突破物质世界的有限维度,达到无限。

狄金森秉着遵照自己内心意愿的方式来生活——不婚、沉默寡言、不出门——却写出骇人听闻的诗篇,这是怎样一个灵魂呀,我们现在用“天才”来描述她都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收集、整理她生平的加拿大作家,也许是在了解她的过程中发现这位诗人与其他所有的诗人都不一样,才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方式来讲述她的一生,才配得起这样一个特别的灵魂。于是,她写道:

艾米莉的书桌上有个拼花的木盒子,里面保存着她全部的乳牙,像二十颗巴洛克珍珠。有一些夜里,她猜想这些牙齿原本的主人——那个小女孩,一个没牙的小鬼,有一天会回来取走它们的。

她已经长太高大,脖子太长,双腿太直。她生来本是田间的一个稻草人,守护着南瓜不被椋鸟糟蹋。她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无精打采的夏天,被骤雨淋湿,被烈日暴晒,目睹阳光丰硕了南瓜的果实。采摘的季节过去,她也被人拔出来,扔进了火堆。霎时间,火光冲天。燃烧着,是她干枯的臂膀、笔直的双腿、茂密的长发和火柴做成的心。

这就是这位作者写传记的方式。这样小的篇幅就是一篇,但是字里行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鲜明的人物特性。这是从儿童期走向少女期的狄金森面对长大的烦恼,换牙、乳房开始发育、开始来例假、开始面对偶然丧命的玩伴的离去,她的童年一去不复返,就如采摘的季节过去,剩下的只是干枯的藤蔓。而她,也跟着像被焚烧的植物枯蔓一样丧失了很多东西,“火柴做成的心”,一下子戳中我的内心,脆弱、奋燃又短暂。这就是儿童走向青春期的特征。

整本书都是这样的小调,像肖邦的小夜曲,细腻、缓慢的描写仿佛把人套上了19世纪美国乡村女孩所穿的布衣罩裙,拖着宽大厚重的裙摆,做着符合修道院培养淑女的礼节,绣着花、写着自己的小秘密,时而又因为某一瞬间的敏感与成熟而把自己隔离于人群乃至家人之外,静静地、悄悄地躲进一片森林,或在做烘焙时在各种面粉纸袋子上写下像鸟爪子一样的纤细的、零散的诗句.......我们能在作者的这种描写中自行在脑海中拉开一张暮布,幕布上放映着狄金森的纪录片。

轻轻地,默言又让人理解——因为这样呀,她写出了:

想要造就一片原野,需要一株四叶草和一只蜜蜂,

一株四叶草,和一只蜜蜂。

还有白日梦。

如果蜜蜂缺席,

只要白日梦便足够。

这是这本传记的开篇之作。在每一篇散文的旁边,作者都非常巧妙地把跟那篇散文对应的性格特点、情感或者事件匹配相应的诗篇。在了解生平的同时,我们更加能理解她于何时、所为何事而写了那首诗,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那些诗句了。

例如,狄金森从小在内陆长大,接触的都是乡野,她从未见过大海,而她每次梦见大海都会担心自己失足落入海里,就像站在悬崖边总会不自觉地感受到来自地面的引力。于是,她便写道:

我从未看过荒原——

我从未看过海洋——

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

和狂涛巨浪。

我从未与上帝交谈,

也不曾拜访过天堂,

可我好像已通过检查,

一定会到那个地方

这也是她脍炙人口的一首诗。

狄金森内心所认为天堂的存在方式和神学院里描述的天堂的存在有些出入。她仰望空中的大雁,对造物主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但是大部分的说教让她窒息,甚至让她恐惧,她觉得自己心脏不够强大,头脑不够深邃,无法容纳上天的奥秘。

她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在神学院的学习曾经有几个阶段来宣称自己是否归顺于主。刚开始有几个女孩和她一样,非常诚实,她们尚未找到那种感觉,她们毅然承认自己无法归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教室里只剩她一个突兀地矗立着,成为那个人人都觉得“没有希望的女孩”。可谁又知道,那些坐下去的同学们(当时老师们让学生们表决的方式是:归顺主的坐下,不归顺的站着)他们的内心是真的感受到上天的爱吗?是真的服从上天的教诲吗?

当我们看着狄金森写的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她内心强大的归宿,她知道、愿意且确信自己要到达那个人人都描述的天堂。

诗人,往往是最忠于内心感觉的那群人。他们因为无从掩藏、否定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把它寄托于诗篇之中。以至于,诗歌成为了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体,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在开启写作课6年之后,我增加了中外文学鉴赏课。我觉得这是一个从事写作,想进行写作的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良好的鉴赏力,便无从有良好的创造力。

对于狄金森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优美又值得鉴赏的作品。对于这本关于她传记的散文集,不仅让我们了解她的生平、诗歌还有作者自己对生活、对诗歌的深知灼见。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一个天才的灵魂努力隐藏自己,

而另一个天才的笔将她勾画出来。

我觉得作者确实这么做到了。

最后,引用书里我非常喜欢的一段,分享给大家,愿大家在世间不那么太平的今日以诗歌增强大家对生活的信心;以诗歌提升自己的灵性;以诗歌诉说自己无法诉说的秘密:

艾米莉狄金森逝世一个世纪后,一位蒙特利尔诗人曾作出如此评价。诗歌是生命的见证,而不是生命本身,它是生命尽情燃烧后留下的余余烬。有时你可能会迷失,不点燃熊熊烈焰,就直接泡制一团灰烬。

仔细寻找一样东西的线索或是踪迹,再试着仿造这条线索或是踪迹,无异于舍本逐末。是谁,顺着成功的踪迹在苦苦追寻?我很肯定,艾米莉从没想过要制造灰烬。那点燃熊熊烈火呢?可能吧,但我深信不疑的是,火苗沿着她的足迹拔地而起,她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身后的一切,只忙着浇灌它的花园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艾米莉.狄金森,一个天才的灵魂努力隐藏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bb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