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到家遇到小学的一个同学,他对着我就说:就记得小时候你跟着你奶奶挑着扁担卖豆腐,我们都围着你奶奶要吃。
是呀,那也是埋在我记忆中对奶奶的思念。同学记得可能是因为奶奶很大方的拿出几片水豆腐分给他们吃,在那个缺物资,缺零食的年代,对小孩子来说是很珍贵的呢。
那会儿自己5、6岁时候,那应该是1987、1988年的事情了。
1978年到2018年中国零售已经发展40年,这么想想,我家族也是一部活脱脱的零售参与史,是中国大零售市场变革发展下最末级别乡村的零售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是养活我们一家人的生计。
我家是地处湖南和江西交界处的一个小小村庄,四面环山+两条河围绕着。记忆中,我家小卖部建在两条小径和乡村主干道交汇处,架在一条小河流上,是一个两间房间的小木屋(与我们一家人住家是分开的),最外间摆着货架,掀开门帘进去是一张床和简易的做饭工具。最初是由我爸妈经营者(由于一些变故),后来转给了我爷爷奶奶经营。小时候我们姐弟三个可是很喜欢跟奶奶一起挤在那个小床上的,因为睡前可以枕着流水声听奶奶的故事,当然还可以随便拿零食吃。
1-说起这个小卖部经营建起来似乎顺理成章,可经营下来却波折颇多
话说小卖部经营起家史。靠山吃山,在几十年前山林是允许被开采的,因此有不少外地,如湖南岳阳、四川、贵州等地的劳动力会来到我们临近几个村庄干点上山砍伐的活计。当时我妈妈正值年轻,读过一两年高中,后来某些原因没念完(说起来也是她一辈子的遗憾,读完了或许人生就不一样了),应该算是头脑活络。因此,就开始雇佣一批外来的劳动力住在我家,承包一片山进行砍伐,各种树,竹子包括挖地下竹笋,同时在全村进行收购,然后用大卡车运到大城市去买,基本是株洲、湘潭等地。
正值改革开放国家大建设时期,一切都是火热的、热闹的。包括我家,似乎住满了人,特别是傍晚进进出出洗澡的,聊天的,哼歌的,还有静下来爸爸喜欢拉二胡,一片热闹。
那会妈妈也会给我们姐弟三个在家的四周种上我们喜欢吃的甘蔗、玉米和橘子,也喜欢外出送货给我们买一点城里新奇的学习用品,那会儿我和姐姐是非常让村里的其他孩子羡慕的。
虽然老家的房子后来更多充斥了吵架声,摔东西声音,并且也在20多年前就拆了,但是那会儿热闹声音、吃甘蔗的火热场景还是脑海中记下来的一幅画面。
收购家乡山上资源跑运输送到大城市,这也算是我家另外一种参与零售的模式吧。可惜的是由于家庭变故,后来这个挣钱多的活计中止了,很多跟我妈妈一起倒买倒卖山上资源的临近村庄的人都基本靠这个发家致富了呢。
因为人增多了,特别是外地人口,加上增加山上资源开发买卖,村里经济也好起来了,大家都有了购买生活用品的需求。妈妈接着每隔1,2个月外出送货开始采购些大家需要的生活类用品,于是我家小卖部就顺利成章的经营起来了。那应该是1984,1985的时候。
具体哪一年已经忘记了,只记得我们家也是我们村第一个引进麻将这个国粹的,小小的,黄色的,那应该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麻将产品。不过可惜的是,在爸爸妈妈一次吵架中,连带桌子被掀翻到河里,沿着河水飘走了。
那会儿在小卖部那小木屋里,早晚很热闹,下雨天更是,挤满了人,打麻将,打扑克牌,还是那个窄窄的牌。
借着这个小卖部的人气,随着我们姐弟三个慢慢长大了,不用整天看着。能干的奶奶就开始自己磨豆子,做起豆腐买卖,这也是很辛苦的,每天4点就要起床,赶在大家吃早饭时候开始卖。
这时候奶奶就会挑个大木桶,里面放好水,把豆腐一块一块的放进去,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否则一路颠簸会坏掉的。然后我就开始跟着奶奶到临近一个村子去卖,不知道为什么奶奶一般都会往江西那个方向去,那边可能人气更旺吧。这就有了我同学跟我说的,大家围着我奶奶要吃新鲜的水豆腐,我奶奶就会把一路颠簸撞散的分给孩子们吃。
因为奶奶挑着豆腐卖,我曾经有一段见到同学还挺不好意思的呢。现在想想可是一辈子的最美好的回忆,我还记得自己曾经走过的一条路,四周草比我还高,有个窄窄的石桥,后来是再也没去过了,因为住在那里的人家早都迁出来了。
小卖部转给爷爷奶奶经营后,记忆中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画面。因为爷爷奶奶两人算是一家,所以过年会到小卖部一起团年,我们一家,我舅舅一家(领养了爷爷哥哥家的孩子)。年夜饭后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等待大人的压岁钱。明面上,奶奶都会给我们5个孩子一人20块(舅舅家两个表弟)。可等舅舅他们回家了。奶奶乘爷爷不在边上,再给我们姐弟3个,每人塞50块钱,多的时候是100块,在那个年代,对我们小孩子来说可是巨款了,那豆是奶奶偷偷攒下的。
因为后来奶奶去世了,收拾一直陪伴奶奶的一个她的陪嫁的箱子,里面用个布包包起来的,崭新的2块,5块,10块,20块,50块面值不等的钱。直到现在都还保留着,我每年回家都会数一数呢。
货郎走街串巷,奶奶挑着豆腐买也算是一种最原始的送货上门交易模式。这个模式那会儿还是很流行的,记忆中挑着冰棒上门卖的,那是我们姐弟三个最喜欢听到的声音。
因为那会儿,爸爸妈妈不和睦,家里小卖部转给爷爷奶奶在经营了。我们姐弟三个除了弟弟都上学了,所有的这一切然后作为小孩子的我不开心的时候多或开心时候。但是暑假的时候听到楼下“买冰棒啰”的声音,还是有最简单的快乐的,于是拿下钱冲下去。虽然爸妈收购山货进城生意、小卖部生意都不做了,但是做小卖部攒下来的散钱好像很容易拿到,所以我们几个买冰棒解馋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
奶奶也算是我们家最最厉害的一个人物,妈妈曾经说,我们家是一代不如一代,不那么能干,也不那么利落。说一下的是,我奶奶就是我外婆,外婆生了6个孩子只活下来妈妈一个人,所以就找的女婿上门的,就是后来我爸。奶奶怎么厉害呢,在60、70年代,为了养活孩子,挑着家里的晒干竹笋,连同几个人一起坐着火车去武汉卖(因为爷爷家是地主,在斗地主的年代,为了逃避被抓,从房梁上跳下去摔坏了腰,基本干不了重活,所以家里生计大部分靠奶奶)。
可想而知其中的艰辛,记忆中奶奶只跟我说过,他们把卖竹笋挣的钱,藏在袜子下面,套上鞋,挤人多的要死的火车基本就不会丢了。因为毕竟从武汉回到家在那个交通不便利的年代是要很久的(因为到后来我去武汉念大学,我上学那会儿从我们家到长沙坐上火车都要转车4次,更何况30多年前)。在我看来的艰辛,记忆中奶奶说起来也是眼睛放着光的,那应该是奶奶一辈子最值得怀念的日子吧,为了生活虽然艰辛但是孩子在长大。
所以,虽然我记忆中最初参与是小卖部,但是更久远是应该是从奶奶辈算起的,远距离送货上集市买卖,送豆腐到家买卖。几经波折,奶奶也算是有自己一点生意经呢,因为在我读高中时家里全是最难的时候,她曾经跟我说过:你别灰心,只管好好念书,你别看家里这小小的铺子不起眼,一盒小小的针线都能挣2.3毛钱呢,总比辛苦上山做事强。
后来的后来,爸妈分开了。奶奶和妈妈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又开始换了个地方经营小卖部了,那应该是1996年的样子吧。
这次,我们家吃住都跟小卖部在一起了,直到我上大学,毕业,直到奶奶去世。那是我们家最最艰难的日子。
姐弟三个要上学,原来挣的钱爸妈吵架3年没怎么干活,基本用光了。靠着奶奶,靠着妈妈,靠着小卖部,我们一家就熬过来了。我现在想想,奶奶可真是我们一家的支柱呀,从最初爸妈忙,她一个人带大我们3个,哄我们姐弟三个睡觉说的谜语,唱的歌,费的心,到自己有了孩子,才发现是如此的不简单。
到家散了,爸妈各自不太着家,奶奶又独自照顾读书的我们三个,零零总总,个中艰辛。奶奶自己由于5个孩子没救活,郁结于心,后来经历自己女儿又婚姻失败,留下的心脏病没钱治,2000年,我考上大学后那个寒假就离开了我们。
很偶然也很不可思议,跟奶奶相处的最后时光,竟然是我们两个人在正月里围绕火炉旁,跟奶奶谈起我穿在身上的牛仔裤,我告诉奶奶这个是现在最流行的一种布料,因为奶奶一辈子穿的都是的确良,卡其布料和棉布。然后当我离开一会儿,奶奶倒在地上嘴里含着苹果就这么离开了。
自此,我对于小卖部的情节基本也就消逝了。
虽然后来直到现在我们家还是在经营者小卖部,现在也算变成了一个小超市了,繁忙的时候,还曾配过5、6个自动麻将机呢。不过听妈妈说,生意也就那样了,我偶尔回家发现,家里买的洗护用品跟也是很高档的,一点都不是我以为的价位低一点的货品。但是随着年轻一代进城,对着离家不到200米又开了一家超市,所以她也就维持着现状,盈利是很少了。
至此,从奶奶到妈妈一代的零售买卖模式基本就结束了,虽然整个大市场零售模式是翻天覆地变化,但是就我家伫立在家乡小村庄的小卖部或者小超市似乎是静止着的。
2-承接了家里爱做生意的基因是姐姐,算是参与了店下门店,微商等,但是由于认识的层面,导致这也是一个不轻松的历程
姐姐中专毕业学医,耐不住在一个小药店买药,于是几经辗转来到深圳,在深圳周边的几个区都呆过,开过理发店,开过小诊所,开过中医针灸,开过汗蒸馆,都是社区和街道最小的零售点。
有过成功有过失败,但是终归都随着感情生活没有很好的经营下来。目前正在做的是一家针灸门店,对于开店来说,最难的是忍受的淡季温吞吞的经营日子。
在这过程中,作为经营中医针灸的加入深圳2014、2015年火热艾灸微商热潮中是不可避免的。很不幸的是成了这一波微商产品接盘者,家里囤货几十万,将自己的门店都转给别人经营,一心一意想靠微商挣大钱;同时为了匹配出门谈生意,买了个几十万的车子,就这样入坑了。
微商作为零售的另一种模式,从最初的面膜,到各类化妆品,药品,牙膏,牙刷,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火遍朋友圈,2017年开始步入低潮,很多接盘的人叫苦不迭。想起虽没有任何生意经的自己就告诉过姐姐:可以做,因为你有店,能用的到,但是不能囤货,每个微商产品都有一个非常快的生命周期,进入的晚就是接盘侠。可是人一旦狂热起来是听不进去的。
3-家里弟妹,带着两个宝宝,也想着开个店,几经慎重思考,选择了风险最小的开了个小网店
基本操作模式是建了个群,发展了2个开店的朋友,坚持到现在快7个月了。最开始两个月,每天群内推荐好货,发红包,搞搞抽奖活动,一片火热。现在虽然不那么热闹了,但是每周推送推送,偶尔做点小生意,按照她的话说,就是打发下时间,挣了点零花钱。
前几天带着宝宝去游泳馆游泳,经常给宝宝游泳的阿姨,说她计划生二胎了,然后估计没法干这个工作了,准备也开个网店,卖卖宝宝的东西,是她们店长鼓励她的。我就开了个玩笑,人人都卖东西,谁来买东西呀。但是后来一想不能这么打击人,又补充了下人人也都买东西的,很好的循环。
是呀,对中国这一代但凡有条件的都养育着两个孩子的妈妈们来说,如何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不会跟社会脱节,同时又能补充点家用,线上网店是一个不存选择,但是要经营好尤其是流量被头部占据前提下,是很慢的。很多都是只能做点熟人的生意,是原来线下便利店的线上转移,唯一一点优势是无需囤货了。
综合看来,我是家里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做零售经验的人,我想起7-11铃木敏文说过的,他经营全球第二的便利店,却是全公司唯一一个没有进门店卖过货的人,因为他站在门店就很严肃,同事说:他好像是来打架的。我的毛病是羞于张嘴,不知道怎么说自己东西好,推销好自己都觉得挺难的。所以虽然生孩子期间也动过开店的念头,后来还是老老实实上班了。因为我觉得销售思维,老板思维和打工思维是两套不同的心智模式,除非再等等,选择开个书店是不错的。
以上,一个长长的时间流故事,伴着这个时间流,思念着奶奶的点点滴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