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去3/4,收获越来越多,这个部分是经验管理,是日常工作中最容易忽视的部分。
经验管理能解决信息零散导致的信息缺失错觉,也能解决信息过多导致的信息过载,还能帮助我们查漏补缺,内化之后所形成的知识或者经验,能帮助我们指导日常工作的运用,形成核心竞争力。
经验积累会经历三个阶段:碎片阶段,零散的点,可以是一个感悟,教训,灵感;文件阶段,可能是一个流程,方案,总结;项目阶段,系统性的,实现质的飞跃。
我们可以使用ORID模型来记录整个思考流程:
O-事实:记录你五官感触到的客观事实的一切
R-感受:记录你的喜怒哀乐,情绪的想法
I-思考:对事实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理解、反思和观点
D-决定:基于以上的步骤,形成自己接下来的行动计划
有了经验的积累,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经验存储。存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运用,提高效率,让经验对个人产生价值。
我们要做到不盲目存储,及时分类筛选,定期整理。无论是解决当前业务或工作问题的经验,还是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的经验,最终都是为了解决能力瓶颈问题。经验存储分类需要遵循2个原则:1.MECE原则,不重不漏;2.分类深度不宜超过三层。我们会给存储的文件进行命名,文件命名的关键要素有存储类别、文件名称、来源,还可以根据文件的属性加上文件类型、文件版本号和文件存储日期。
我们按照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把经验存储体系分成了三个部分:我的笔记、我的行动、我的产出。其中,我的笔记是所有的原始素材或者经过简单加工的东西,这部分的内容可以成为输出部分中需要用到的重要素材;我的行动是所有的阶段性成果,或者正在进行的、需要持续更新的东西,可以用于后续的复盘;我的产出是所有的最终成果。
输入部分(我的笔记)可以细分为以下的层级,1.知识素材:知识素材库的文件具有时效性,需要周期性整理;2.读书笔记:用统一记录模板记录;3.战友录/人脉管理:存储人脉的经验库,当与这些人发生联系,进行沟通交流,可能会激发灵感,帮助解决问题;4.各种工作模版:会议记录、课程笔记、项目过程模板、时间日志、清单等等;5.关键文档:有利于我们在输出环节做阶段性复盘工作。子级文件一般不超过5个。
输出部分由我的行动和我的产出构成。我的行动是阶段性成果,或者正在进行的、需要持续更新的东西,可以包含时间日志做短期复;关键文档走长周期复盘;阶段性文档;卡片等。我的产出可以包含:1.最终文档:所有文件的最终版,根据最终文档产出后续的工作复盘、工作模板和工作流程;2.工作复盘:可以利用时间日志做短期复盘,比如周复盘;利用阶段性文档做长期复盘,如项目复盘;3.工作模版:复杂一些的工作模板,如项目执行模板、产品分析模板、市场分析模板等;简单一些的如会议记录模板、工作总结模板、课程笔记模板;4.工作流程:一般是流程图。所有的经验存储方法,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造,不可以生搬硬套。
当经验存储后,在后续的工作中需要拿出来用(经验迁移),却感觉用不上,或者不知道怎么用,问题的关键原因是:经验的使用对象发生了变化。
要做到正确的经验迁移,需要分四步走:1.分析新问题产生的背景和产出要求,理清解决思路,分析新旧需求的共性和差异,找到经验运用的思路;2.提取:利用关键字,从存储体系中提取和当前工作相关的经验,在经验存储的时候我们使用了“类别、名称、来源”等命名方式,因此在提取时我们需要先搜索类别,如果搜索的结果显示有多条经验,可以都提取出来,再进行筛选;3.匹配:将提取的经验与当前工作相匹配,找出相同点和差异点,如果已有经验能直接解决问题,就可以直接复用。如相似的工作流程、会议记录模板等,可直接复用的经验;4.对差异部分进行分析,改造用不上的经验,获取解决办法,不需要脱离原有经验去另找知识,因为另找知识太耗费时间了,我们只需要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就可以了,改造是利用原有的东西,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最后,我们鼓励大家进行经验(知识)分享,从人类发展的视角:知识共享让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世界,还能让我们看到了以往未曾意识到的美;从个人和组织层面,经验(知识)分享能帮助树立个人品牌和影响力,从别人那里获取有益建议,别人在使用你提供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同时,必然会给你一些有益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你的经验(知识)积累不断的完善和修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