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新年里开出红花来

作者: 蕙心一笑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01:01 被阅读161次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我站在教室的前面,耳中充盈着孩子们齐声高诵的这段《春节童谣》,望着他们欢乐的笑脸,一幅幅儿时过年的场景,如同这冬日透过磨砂玻璃闪烁的暖阳,轻轻暖暖地闪在记忆里。

(一)肉香

我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印象里,乡村的年是从街头巷尾垒起的高高的灶台上大铁锅里烧得沸腾的开水开启的。这水的用途不因别的,是为“杀猪”而设。物资匮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让每一家在腊月伊始,都会互相招呼着帮忙把精心喂养了一年的肥猪抬上小推车,运到杀猪点。乡民们自觉排队,等着收成。

自此,村里料峭的寒空中开始弥漫着一种猪肉般的荤荤香香的年味。

腊月十一,是我的生日。感谢母亲,把我生在年末岁尾的小寒时节,尽管天寒地冻,万物萧条,但冰天雪地的时光里,父母宠溺地把我家杀猪迎春的日子定于我生日当天。以至于每年,我都会在简净的小院里欢跳着,等父亲把盛满喷香猪肉的白瓷碗端到我面前,大大慰劳一下我踏破门槛望穿灶台,往大铁锅里巴望无数次的被浓浓肉香熏蒸的馋心。

没有冰箱冰柜的儿时岁月,猪肉经过父亲独特的炮制,煮炖烧腌,总能在瓦瓮里妥妥地放置很长时间。来年三月,掀开瓮盖,醇厚的肉香味依然原汁原味地悠悠飘起,挑逗着你的每一个味蕾。

直到现在,我也依然不明白,并不觉得多冷的冬日,猪肉缘何保存着那酥腻的香,肥滑的美,经久不减?成年的我,也曾依着父亲如法炮制,却是怎么也做不出来了。

图片来源网络

(二)新衣

腊月,母亲开始了一段很忙的时光。她打点家事,赶集置备年货,蒸馍蒸年糕。忙里偷闲时,是坐在木凳上,在心爱的“牡丹”牌缝纫机前,为一家人缝制新袄新裤。母亲的一双巧手,在成品衣并没流通的年代,为儿女为乡邻裁缝了多少合体美观的服饰。

我站在旁侧,用近乎膜拜的目光看着母亲,看她双脚平稳地置在踏板上,一前一后的一上一下,缝纫机“噔噔噔”发出韵律的声响,我的小手也随着这规律的乐声拍打着机板,惹得母亲一阵嗔怪:去去去,外面玩去。

我不乐意地走出里屋,来到外间的炕沿上,满心欢喜地摩挲着乡邻们央母亲裁剪缝制的一沓沓花色布料。因为这些布料,有一部分裁衣后剩下的花边布头,会成为母亲为我们姐妹三人砌制的新年新书包上最美的点缀。尽管它只是一些零碎的图形,三角,正方,长条,但在我,却是人世间最美的背包。

至今,我仿佛依然看见,新年伊始,我们背着布头砌缝的花花绿绿的新书包欢快地走在上学的小路上……

因了母亲的勤劳与能干,我们姐妹过年的新衣总会被母亲别出心裁地绣上一痕图案。桃红色的小褂上一朵金黄的小花;湖蓝色的外衣上一只戏水的白鹅;小妹明黄色的肥肥的罩衣上五彩的丝线绣上一庞明媚的笑脸,明媚了整个新年……

图片来源网络

(三)炒豆

儿时的生活是缓慢的,缓慢到一进腊月,就细细地数着日子,盼着新年的快快到来。终于,父亲在腊月下旬清扫完房舍后的第二天,开始炒花生了。

小院里支起一口废弃的双耳大铁锅,父亲把筛好的细沙倒进铁锅,从码得齐齐整整高高的干柴垛上抱下一捆木柴。红红的火焰开始跳跃,欢快地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像一曲温暖的歌谣流荡在窄窄小小的庭院。一簸箕精挑细选过的花生被“哧溜”倒在了发热发黄的沙土里,在一把铁铲的翻腾下,渐渐释放出干干香香的花生味。这一波波略带糊味的干香混着沙粒的土香,随着烟火的升腾扩散得老远老远。

于是,闻着香味的乡邻们来了,端着大大的木簸箕,簸箕里是央父亲给他们要炒的花生。

就这样,一旦我家的大铁锅在院中支起来,花生香绕庭多日,不息不绝,年味也愈见愈浓,沁心入脾。

图片来源网络

(四)打纸

我无法描绘这一神秘的,最能象征着乡民过年的大事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只觉得只有除夕清晨大门外传来“叮叮咚咚”木棒敲击铁筒,铁筒按压黄绫纸的声响,才算“年”真的来了。

当我起个大早,循着这浓烈得振聋发聩的独特的新年“钟声”好奇地跑出庭院,看到木门外的父亲已经在一叠叠黄纸上打出一排排整齐似铜钱的印痕时,我小小的心里更是万分地笃定:过年,一定要打纸,不打纸就不算过年。

现在想来,乡民敬神佛祭先祖打烧纸,印上铜钱印记的民间信俗,饱含着生活清苦的朴实的乡亲们对于来年美好幸福生活的诸多希冀和祈盼吧。虽然“打纸”这一风俗现在已退出了春节的舞台,但是“烧纸”祭天祭地祭神灵祭先人的习俗至今仍在村子保留着,传承着。

想着,幻着,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此起彼伏各家各户竞相“打纸”的声音,它流转在小村年味氤氲盘绕的上空,泠泠作响,如鸣珮环,宛转久绝。

图片来源网络

(五)抱椿

除夕夜,万家灯火,红烛通明,鞭炮隆隆。每每此时,我都会央着父亲让我点上一挂红炮,或捡了未燃的单支余炮用一支燃香点燃。虽然它不及现今五彩的烟花绚烂夺目,精彩纷呈,但那噼里啪啦的炮鸣,一抹抹温情的烟火味,给一个小小的女娃带来无尽的欢笑和自命骁勇的战胜心。

吃完饺子,忙完供品,母亲“走节”归来,父母就开始催着我们姐妹抱一抱除夕夜的大椿树了。

我们争相来到椿树下,抬起小脸,望着它被红红的灯光笼罩的黑色枝桠,双臂环着它粗粗的腰身,口中振振有词地念着吉利的韵句: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来结大板,我长长来穿衣裳……每每这时,父母便在一旁莞尔欢笑,姐妹们也跟着笑靥盈盈。

我们虔诚地膜拜着心中的大椿树,期盼着新的一年自己快快长大。

真的,很多年后我们长大了,先后嫁为人妻,远离父母,远离乡村。唯有这株大椿树依然守候在家里,守候着那一方窄窄小小的庭院,守候着年迈的父母亲……

14寸的环宇牌黑白电视上热热闹闹地庆着新春,父亲从里屋拿出过年才能吃上的黄黄弯弯的香蕉,每人一根发给我们姐妹。我幼小的心灵里至今印象深刻地记得自己吃香蕉时无限稀奇古怪的想法:为什么要剥皮,皮怎么这么易剥,怎么是弯的,竟这么面这么甜?凉凉的,真好吃!

思及至此,颇多感慨。儿时逢年过节我们才能吃上的香蕉如今在三岁女儿的眼中已经不算“水果”了。

吃完甜甜的香蕉,我带着甜甜的梦想在余香缭绕,鞭炮震天的除夕夜走进了甜甜的梦乡……

儿时的年味|新年里开出红花来

儿时的生活是清贫的,但感谢我有一双爱子心切的父母亲,让我们在清苦的童年时光里依然享有着奢侈的精神富有,享受着幸福的仪式感。

儿时的乡村是闭塞的,但依然感谢我淳朴的乡民,留我一个自然生长的小村,给多年后归家探亲的我仍然一个暖暖的回忆和不老的情怀。

儿时的年是盼着来的,盼新衣新鞋新帽,盼炮声歌声笑声,也盼着眼前孩子们口中韵律的《春节童谣》: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儿时的年是悄悄溜走的,像这隔窗而入的冬日暖阳,照红孩子们圆圆的脸颊,就静静地隐了踪影。但是,却在孩童们欢乐的笑脸上开出了幸福的红红的花儿!

儿时,过年,真好!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相关文章

  • 儿时的年味|新年里开出红花来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我站在教室的前面,耳中充盈着孩子们齐声高诵...

  • 儿时的年味‖年里的檀香味儿

    对于一个七零后,回忆儿时的年味儿,除了美食的诱惑,新衣的喜悦,秧歌锣鼓的欢乐。当然,更绕不开尊祖敬祖的传承和孝的味...

  • 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历久弥新

    作为一名80后,现如今早已是而立之年了。眼下又是年关将近,各大商场超市也都挂起了红灯笼和中国结,处处都洋溢...

  • 儿时的年味‖诗歌: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 是家家户户烘烤的腊肉 让人禁不住的垂涎欲滴 儿时的年味 是我们拎着灯笼讨来的爆竹 ...

  • 儿时的年味 | 新布鞋

    小时候盼过年,因为过年就有好多好吃的年货,有长辈给我备好的红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迎新年,过年的氛围很浓,乡下会...

  • 儿时的年味 新布鞋

    小时候盼过年,因为过年就有好多好吃的年货,有长辈给我备好的红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迎新年,过年的氛围很浓,乡下会...

  • 儿时的年味 | 儿时的年味

    早晨起来,看到小区内家家户户窗外挂着酱鱼干、酱鸭,闻到了过年时特有的香味,情不自禁地勾起了我童年时过年的美好回忆。...

  • 儿时的年味|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是一家人置办年货的样子 儿时的年味是母亲打扫房子时的身影 儿时的年味是父亲准备年夜饭的香味 儿时的年味是...

  • 儿时的年味|儿时的年味

    前两天和老爸通电话,我说寄了年货回去,今年过年这边家里要来人,我不能和孩子回去了。 那边的父亲沉默了一秒钟说,你都...

  • 儿时的年味‖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是一串精美的风铃,只要记忆的风略过,便会响起清脆的铃声。儿时的年,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欢快的流淌在记忆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新年里开出红花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xk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