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晚,100多名法国新老留华毕业生受邀参加中国驻法使馆的法国留华毕业生春节招待会,同迎猪年新春。欧时现场采访了部分留学生,下面就来听听这些法国年轻人的留华故事吧!
法国留华毕业生春节招待会现场。“看《非诚勿扰》学中文,进步神速!”
爱笑的Romy是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 (INALCO)中文专业的学生,曾到苏州大学学习8个月。事实上,不少在场学生皆是INALCO校友,该校从1843年起便设立汉语专业培训,如今中文系已发展为学生人数最多的系别之一。
Romy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受亚洲文化吸引,尤其迷恋汉字。5年前,她开始系统学习中文。除学校课程,她练口语的方法是看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如《非诚勿扰》。她眉开眼笑地说道,一有不懂的部分,她就看字幕查词,进步神速。
在中国时,虽然有法国同学搬到校外住,但Romy并不想局限于熟人的小圈子,而是住在宿舍、坚持与同学说汉语。和中国同学的接触也比预想中顺利:“不少同学性格直率、好奇心十足,一点也不内向”。这些同学还带她四处游玩:“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有同学清晨5点领我观看当地美景,清晨5点!”除此之外,Romy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话剧、音乐、舞蹈活动:“我想通过这些表演,向同学们介绍我是谁、我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大”。
令她印象颇深的是,手机支付在中国太过方便,以至于当她在法国付款时习惯性地掏出手机后才察觉:“啊,我已经不在中国了”。她还比较了国内外课程的差异:相比中国高校,法国学校自学比例更高,而她留学时还可以使用中英法语混杂的方式作答。
学四川话,为和“婆婆”交流
法国女生Gayanée有一个很美的中文名——陈丹荷。她同样曾在INALCO学习,不过她与中国的接触从出生3个月时就开始了:由于父亲在中国工作,从3个月到15岁期间,她每年暑假都会在深圳生活1个月。即使不算初高中的汉语课,她也已学了7年中文。谈到学汉语的经历,她认为虽然中文没有法语的动词变位,但一词多义、多词同义(或近义)的现象很普遍、很复杂。
Gayanée还在四川大学学习了一年:在她眼中,成都是“最地道”的中国城市。她还交了一个四川男友,并因此学了一些四川话,以便和“婆婆”交流。她笑着说,虽然观察过“婆婆”打麻将,但还没学会。她感到自己很幸运:“婆婆”性格开明,而自己的家人也比较了解中国、不排斥她交外国男友。有意思的是,提到“传统”时,她口中先蹦出中文“传统”二字,随即大笑道自己的法语退步了。
被问及中国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事时,Gayanée立即说道:“中国发展得太快、太快了!” 她回想起小时候在深圳龙华街上逛街买鞋、买臭豆腐吃的情景:“我感觉从工业革命到现在,法国用了80年时间发展,但中国在20年里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 今年我回到龙华,那里有2个大型商业中心,街道也被整顿一新、变化很大”。
“中国人高效、直率”,“一切都很快”
另一位同样在四川大学学习过的国际关系专业女生也表达了对成都的喜爱,称其为最爱的中国城市:“接下来我还要去中国 [….] 可能去北京”。事实上,多年前在中国生活了10年的祖父便把她带到中国游玩。
为何喜爱中国?她表示自己在中国得到了非常友善的接待,并尤其欣赏中国人的高效与直率:“节奏非常快,一切都很快。[…] 在中国竞争非常激烈,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不过,她认为自己已经适应了这个状况,并且外国人在中国有不少发展机会:“虽然一开始有些疑惑,但我觉得一旦真正开始了解中国文化,顺畅沟通便不是问题”。
同样将在中国发展的还有巴黎9大毕业生Jules,他接下来会被外派到北京和上海。虽然已学了3年中文,但他从未有过留华经历。曾在韩国首尔生活过的Jules对亚洲国家的文化差异很好奇:韩国社会对年长者异常恭敬,年轻一代非常开放、乐于分享,相比之下他觉得日本学生似乎更内向。
“我喜欢在中国吃饭的氛围”
同时修中文、文学、国际关系的Marie已在南京师范大学和苏州大学学习过2个学期。虽然去中国之前学了4年中文,但初到时即便食堂点餐的小事也会让她有点紧张,以致于第一周她都以麦当劳“充饥”。
Marie回忆道,在中国,哪怕日常小事都为她带来很多新鲜特别的经历。虽有不适应的时候,但一离开中国,她便时不时回想在那儿的日子。在Marie看来,很难去概括在中国的生活,随即举了几个印象深刻的例子:首先,她对南方的冬天印象深刻:“虽然寝室有空调,冬天还是很冷!”好在寝室的条件不错:“我先后有2个室友,一个来自印度尼西亚、一个来自比利时,相处得挺愉快 […] 外国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接待。晚上宿舍也不断电”。人们对她很友善,经常请她吃饭、送小礼物:“我喜欢在中国吃饭的氛围:很多菜摆在桌上,大家一起吃时非常热闹亲切”。当看到她努力说中文时,“人们都立刻对我亲近了许多,还鼓励我”。她希望更多法国人去鼓励并帮助外国学生学习法国文化、练法语。
在老佛爷工作时,Marie常看到大型中国旅游团光顾商场。她觉得有时之所以存在误解,是因为沟通不畅:“应该有更多中间人来向中国游客解释法国人的方式,并同时也让更多法国民众了解中国的情况”。她由衷觉得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误解很正常,关键是人们应试着多去了解对方,而不是匆匆下定论。
“我喜欢古诗”,在“春晚”碰上京剧老师
3年前,安东篱(取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始在巴黎七大中文系和孔子学院学中文,还参加了汉语桥比赛。他表示,学中文的原因是想读懂中国诗歌,并列举了多位喜爱的诗人——杜甫、李白、苏东坡、陶渊明。他还提到,欧盟驻华大使郁白(Nicolas Chapuis)翻译了杜甫的诗歌。
此前,安东篱曾在天津上过3个月中文课,并在北京工作6个星期,为中国学生准备法语面试。除了诗歌,吸引他的还有声乐:“在七大孔子学院,不但能学中国文化、艺术、历史,还能学书法、古琴”。不仅如此,安东篱还在中国文化中心学习评剧:“每年3次,中国评剧老师会来中国文化中心教一个月的评剧,指导我们表演、排练”。另外,他还特别提到自己在2019年学联春节晚会表演时碰到了京剧老师,因此又发掘了一个新爱好。
“100%校园生活”,“我要像中国人一样生活”
被问及在哪留学时,材料工程系专业的Hamza字正腔圆地说出了“上海”。Hamza尤其喜爱中国的校园生活:在法国,他所在的工程师学校规模较小。来到上海后,“我生活在有数万名大学生的校区里,这感觉完全不同!”。
Hamza还兴奋地表示,他留学前给自己定下“规矩”——体验100%当地生活、始终以积极心态去适应新环境(“我要像中国人一样生活”),甚至没有去上海有名的“法国街”逛逛。现在想来,Hamza觉得非常值得,因为“我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而好奇心也始终伴随着这个过程”。
同样喜爱100%校园生活的还有两名巴政的妹子:她们皆从初中开始学中文,在INALCO、巴政学习国际贸易、传播学接下来还要继续去复旦交流。住过4人宿舍、最爱大学食堂(“食堂阿姨好亲切!”),她们觉得中国的漫长历史着实让人惊叹好奇:“中文和拉丁语系完全不同,我们想了解这个和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到底是如何发展过来的”,而此过程中持续不断的新鲜感“正是我们爱中国的原因”。
心思细腻的研究员与“女文青”
曾在南京农业大学研究所实习6个月的Marie虽然学中文时间不算长(1年半),但对留学时的见闻有着十分细腻的思考。和她一道参加接待会的还有Charlotte:不过,电影专业的Charlotte来中国并不是为留学,当时她正在写一个剧本,其中一个场景设定在中国,于是不通中文的她决定坐上来中国的飞机:“我不想光靠二手资料想象,也不想受陈词滥调和刻板印象约束。我想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感受那里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在旅途中遇到Marie后,后者便充当她的中国行翻译。说到这里,Marie还善意地调侃Charlotte,让她说几句熟悉的中文。这时,只见Charlotte一本正经地酝酿了几秒,然后竖起了食指——“一瓶啤酒”。
曾到南京农业大学研究所实习的Marie与电影专业学生Charlotte。谈到和Charlotte的“电影素材之旅”,Marie不忘数次强调她们得到了许多中国年轻人的帮助,对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层的理解:“在南京、上海的旅行是非常有趣的经验,这在我的人生留下了印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眼光”。
Marie还注意到一点,研究所的中国同事们对自己的英文水平都非常谦虚:“他们常说自己英语一般,但其实已经很好了”。提起以后到中国的计划,Marie还出人意料地说出了自己的一个忧虑——“坐飞机污染环境”。令她印象颇深的是,她在中国体会到了一种乐观的情绪:“我感觉人们都挺幸福、挺直率的。这让我想起了‘辉煌三十年’期间的法国,那时人们对未来都信心满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