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似乎历来都不太重视口头表达,很怀疑是不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才对善于言辞的人嗤之以鼻。因为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斥责花言巧语的人。《学篇第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公冶长篇第五》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意思是花言巧语,假装出一副好看的脸色,表现出过分的恭敬,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描绘善于说话的人的贬义词很多,巧舌如簧,油腔滑调,油嘴滑舌。对善于表达的人,一般都没什么好感,导致人们对于言辞表达完全不重视。
在学校的课程中,孩子从小到大也没有多少自由表达的机会。唯有上课发言似乎是一个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但中国学校班级人数众多,能轮到发言的机会、发言的时间极少。还有一些学生根本听不懂老师那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更不谈不上回答。何况在中国学校的课堂上,老师总是把提问题当作一种变相的批评和惩罚,使得本来就少之又少的发言机会变成勿需开口的低头认错。平时上课都在埋头拼命刷题,偶尔一两个学霸秀一秀他们的绝技,大多数学生只需做沉默的听众。并且中国学校特别重视课堂纪律,上课插嘴是捣乱的表现。
但在现实生活中,恰恰是善于言辞表达的人,却比不善于言辞的人更容易得到的好处。同样完成一百件事,不善于言辞的人汇报时,只知道干巴巴地就事论事,逐条介绍他所做的一百件事。而善于表达的人,却可以将这一百件事的许多重要细节分拆开,一件事瞬间变成了10件事,还顺便让老板知道他是如何工作的,显示他做事的踏实细致周全。介绍时不用一点形容词,却让听者分明感到他工作是多么艰难、繁杂,他的工作量是多么巨大。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仅仅干得好还不行,还要说得好。善于表达的人,明明他只做了一件事,却能让老板感觉所有工作都是他做的。那么升职加薪的时候,老板第一个想到的人恐怕一定是他吧。
善于说话的人,常常人缘好,还能得领导赏识提拨,总是风光无限的样子。而不善于表达的人,常常坐冷板凳不说,还经常挨批受训。事情一点没少做,能力也不差,却总得不到老板的信任。明明你说的意见是正确的,却没人采纳。但另外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也提出同样问题,老板立马点头。所以会不会说话,是关乎前途命运的大事,无论做哪 一行,先要把说话这件事学起来。
其实孔子非常称赞擅长说话的人。在《公冶长篇第五》中有记,子曰:晏平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平就是大家熟知的晏子,有《晏子春秋》传世,以擅长言辞著称。我们熟知“晏子使楚”的故事,“桔逾淮为枳”的成语就出自这里。
孔子自身也是一个擅长表达的人。《乡党篇第十》中说,孔子在家乡,表现得信实谦卑、温和恭顺,似乎是不善于讲话的人。但是在宗庙祭祀、在进行朝廷会君臣的场合,他非常善于言谈,辩论详明,只是比较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当君王还未临朝时,与同级的下大夫说话,刚直和乐,从容不迫,与地位尊贵的上大夫说话,和颜悦色,中正诚恳。可见孔子特别注意说话的场合与对象,表现得非常得体。
子贡就不像孔子那般口非心是。有一次,有一个叫棘子的人对子贡说,君子只要质朴就行了,为何还要那些文采?子贡说:“可惜啊,夫子您竟这样评说君子。舌头一动,话说出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啊。文如同质,质如同文,两者同样重要。去掉毛的虎豹皮,与去掉毛的羊皮就很相似了。(《颜渊篇第十二》)可见在子贡看来,一个不会说话的人,都不配称作君子。
不善于表达的人,犹如掉了毛的虎豹皮,外观上无羊皮没有多大区别。会说话的人,哪 怕是一张羊皮,也像一张值钱的虎豹皮。会说话有多重要!
—《孔子(论语)心理学》(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