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异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所有的小孩被分为两类,并打上标签:“听话”和“不听话”。
听话的小孩得到父母的疼爱、老师的表扬、亲戚邻里的夸赞以及一个孩子所需要的全部肯定和温暖。而不听话的小孩则遭到厌憎、嫌弃,被判定为没有出息、没有希望。
所以,这个标签对于每个小孩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听话”是对Ta最高的褒奖;“不听话”则是对Ta残忍的宣判。
为什么中国父母特别执着于让孩子“听话”呢?这可能是中国式顺从教育造成的集体无意识。
换句话说,这些父母本身就是“听话”教育的受害者,可他们对儿时所受的伤害并不自知。于是,为人父母之后,他们就自然而然、不假思索地再将这种伤害加诸孩子,形成了代际间的恶性循环。
直至今天,这种扭曲的教育仍然非常普遍,几乎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常态。
崇尚“听话”教育的父母既是这种教育的受害者,又是这种教育的力行者。假如帮助他们剖析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在教育方面无知、无能的父母。
教育的本质,无非是引导孩子成长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明辨是非,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发掘兴趣,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学习知识和技能,决定自己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总之,“自我”才是教育的主体,“发现自我”、“建立自我”才是教育的目标。
然而,“听话”的教育却根本不允许“自我”的存在,唯一的要求就是听父母的话,最佳的品质就是服从和驯顺。
这样的教育实施起来,当然容易多了:比起和孩子一起探讨规则、让孩子真心认可规则、主动遵守规则,直接命令Ta做什么、不准做什么当然更轻松。孩子心中的对错、喜好、愿望有什么重要的呢?只消给Ta穿上“听话”的鼻环、拴上“听话”的绳子,从此牵哪儿走哪儿,走上父母喜欢的“金光大道”就好。
可以说,让孩子“听话”是这世上最懒惰的教育,是无知、无能的父母所倚赖的教育。
而另一类“听话”教育的拥趸,则是因儿时创伤造成心理病态的父母。
在他们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是糟糕的教育者,强迫他们听话服从,伤害他们的自尊,蔑视他们的人格,用暴力强制他们,用感情胁迫他们,所以他们缺乏安全感,从未获得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于是,他们就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只有听话服从,才能获得爱。而为了获得爱,他们甘愿和父母结成一种“病态共生”的关系,放弃自主权,接受父母的控制,并且把这种“控制与被控制”理解为“爱与被爱”。即使受到了父母的伤害,他们也无法察觉,反而在内心不断美化父母的形象。
所以,长大后,他们就会成为自己父母的翻版,再用这种病态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
每当父母要孩子“听话”,总会摆出一条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我是为了你好”。认真分析上述两种父母,我们会发现: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为孩子好,他们甚至不承认孩子的个体价值。
可悲的是,无论怎样为“听话”教育贴金,孩子所受的伤害都是真真切切、无法掩盖的。他们缺爱,缺安全感,缺少恰当的情感教育。而面对父母的控制,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成为顺从者,要么成为反叛者。
成为顺从者,意味着失去“建立自我”的机会,缺乏自主意识,缺乏独立人格,与父母“病态共生”。他们长大后或者成为怯懦、卑微的人,缺乏主见,依赖权威,甚至变成终身无法断奶的巨婴;或者模仿父母,成为另一个控制者,思维偏执,脾气乖戾,继续伤害下一代。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陷入空虚、迷茫,容易被洗脑、被煽动。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评价,在重大选择的关口总是倾向于随大流,而不是遵从内心。其中的一些人,会在某天“一夜之间”醒来,痛苦地发现自己过着另一个人的生活。
而成为反叛者,则意味着为“建立自我”与父母对抗。可惜,通过激烈对抗建立起来的“自我”,常常是扭曲的。他们会为反叛而反叛,完全与父母的要求背道而驰,以致犯下严重的错误。这种成长的代价太过高昂,有些孩子甚至会走上无法回头的路。
总之,父母让孩子“听话”,就是给树苗压上一块石板。在石板的重压之下,树苗不是蔫儿了,就是长歪了。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压上石板呢?为什么不让孩子长得笔直、挺拔,长进风里、云里呢?
彻底改变中国式的顺从教育,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理直气壮地问一句:我为什么要听话?听谁的话?
这一问,既是为儿时的自己,也是为明天的孩子。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
父母希望小孩听他的话,当说出“这是为了你好”,下一步是按其发展的好,这就涉及马洛斯需求的第五层次了,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