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一个东西很容易,
但深入研究一个事物,很难。
这是我的一个切身体会。挖过许许多多的坑,却都没有挖到水喷涌而出。看到别人喝着清甜的井水,心生羡慕和怀疑——恩,一定是我选的这个地方不对,距离地下河太远,或者干脆就没有地下河。然后换个地方,从热情满满到逐渐疲惫再到心生怀疑、眼顾四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真是个糟糕的恶性循环。
外面的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但是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认真地想一想,既然认为写作、阅读和理财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那么就应该在这三个地方好好地耕耘。
就从此篇开始吧。
真正的理财入门始于2018年,在摸爬滚打中交了学费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渐渐地,又迷失在庞杂的理财投资的知识海洋里。好像哪个领域都懂一点,但真要说出个一二三又没什么可讲的。
所以决定从今日起,一点一点地把学到的理财知识整理出来,既是温故也是知新,更是为了让自己深入耕耘。
1、为什么学习理财
从客观来说,是因为通货膨胀的存在,货币一直在贬值,购买力越来越弱。也就是俗话说的,钱越来越不值钱。原来猪肉卖1块钱1斤,10块钱可以买10斤,够吃上好多天;现在呢,10块钱也就买几两肉,都不够炒盘小荤菜。
所以不能只是把钱傻傻地存银行,甚至压箱底。要借助各种金融工具让钱有生钱的能力。
在主观上,希望有更多的自由。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自由,选择过什么样生活的自由。财务自由,是个被用到令人产生抵触的词语,以致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如果把财务自由狭隘地理解为,不工作不干活吃喝玩乐想买啥买啥,那么对一般人而言确实是做梦。
我所理解的财务自由,是指有支配自己时间的自由,是指有不考虑收入选择工作的自由。财务自由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人生的起点。
还是要在开始的时候说明这点,虽然认同的人不需要解释,不认同的人总有理由来反驳。
2、风险偏好测试
一说到理财很多人就想到拿钱投钱,就像一说到打仗就是派兵冲锋陷阵。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开战之前得先了解了解敌我双方的兵力、粮草等情况,还得设计对战策略等等。
放到理财上,便是要先完成自己的风险偏好测试,然后统计家庭财务、认清资产情况。
做这个测试有什么用呢?简单讲,就是得知道自己对投资收益的预期,和能承受多大的损失。正常来说,风险与收益是正相关的,我们不能一边期望本金0损失一边渴望一年赚个50%。除了骗子,正常人不敢这么跟你承诺的。
因此我们得知道自己的风险偏好,然后配置合适的投资策略。有些人亏了50%照样吃喝玩乐,有些人亏了5%就吃不下睡不着。所以适合他们的投资标的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做这个测试的意义。
风险偏好从低到高依次是: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进取型和激进型。
风险偏好的高低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个是主观上的喜欢安稳还是崇尚冒险,一个是客观上的年龄大小、资产多少、现金流状况等。
投资人首次开立交易账户或者首次购买投资产品时,都会被要求做风险偏好测试。这不仅仅是机构应国家要求走个过场,对我们自己也是必须而有价值的。
不过这个风险偏好也是会变的,所以一般的投资平台都会要求一年做一次。我记得自己刚开始是属于稳健型的,今天重新评测了一下,变成了平衡型。
这应该跟自己这两年理财知识的提升有关系,也跟踩过的那些坑、交的那些学费有关系。
3、梳理家庭财务信息
学过会计的都知道财务三张表,这也是公司财务的核心部分。
对我们个人或者家庭而言,道理是一样的。从年开始的,我也给自己家做了三张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投资损益表。然后每月更新一次。
这样做有什么价值呢?
就是知道自己有多少资产,知道自己有多少负债,知道自己每月要花多少钱,知道自己有多少钱可以用来投资……就像统帅知道自己有多少精兵强将、枪支弹药。
我最开心的事之一,是月末月初盘账时看到资产总额的上涨。
理财的热身到此结束。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