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椒”的青椒之旅
——参加“乡村青年教师公益计划”学习感悟(三)
时光飞逝,一转眼,三十二年过去了,青椒变老椒。前十年,梦想当一名好老师,教出好学生,曾写了很多课堂教学方法的文字,不幸被一场暴雨连同办公室一起吹走。再十年,当上了校长,整天忙于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安全教育、师德师风等杂事,期间一直梦想为乡村教育做点贡献,也小有收获。又十年,还当校长,梦想依然,依然是小收获。三十年,不仅是岁月的流失,而且是思想的僵化;三十年,祖国在飞速发展,而我的知识连同身体一同老去。第四个十年已走过两年,知命之年的我不应该跻身于青椒行列,而应该以老椒的姿态“休息”一下才对,好在青椒计划是免费的,不占青椒们的资源。
“老椒”的青椒之旅 ——参加“乡村青年教师公益计划”学习感悟(三)青椒计划即“乡村青年教师公益计划”,是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沪江、21世纪教育研究院、西部阳光等30多家优秀教育公益机构,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指导下,联合发起的,面向全国乡村青年教师的网络培训活动。我参与青椒计划学习的经历和青椒计划的发展历程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我这两年是伴着青椒计划成长的,跟随青椒计划的镜头去过教育部办公大楼,去过北京师范大学,去过丹麦、荷兰,还去过很多地方和学校,可谓丰富了阅历,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提升了水平。虽整天焦头烂额,但乐在其中。总结“老椒”的青椒之旅,有以下几点感悟:
“老椒”的青椒之旅 ——参加“乡村青年教师公益计划”学习感悟(三)一、值得参与
我与青椒计划源于CCTALK,记得2016年在“全国第二届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上,CCTALK勾去了我的魂,然后认识了annie,在后来认识了沪江互加计划一般充满正能量的人,后来就这样了。2017年,青椒计划从筹划到启动,再到授课,我连一节课都没耽搁过。假如没有理念的超前、内容的丰富、形式的新颖,我不会一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这里。有励志篇、有管理篇、有教学篇、有评价篇,可谓包罗了老师所需要的一切;有教育部官员、有公益机构专家、有教授、有草根,可谓涵盖了各方面的领军人物。一年多来,源源不断向我们输送着丰富的营养,我从一名普通的校长“脱颖而出”,变得“与众不同”。我知道过去的多少年我在干什么——做着糊涂的校长,带着糊涂的老师,糊弄了多少年学生;我知道现在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干什么——需要提升集做人、管理、教学于一身的个人水平,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也知道现在的老师需要什么应该干什么——锤炼师德、学习技能、提高能力。
我也“青椒”过,但那个连照明电都成为稀罕物的年代,那有什么网络?上世纪末有了网络,有了电脑,但电脑就是个打字机,网络就是用来玩的,哪里知道能用来学习?即使知道,哪儿有这么多资源?进入新世纪,网络资源越来越多,但以碎片式为主,难以筛选、难以保存、难以再现,像“乡村青年教师公益计划”这样系统的课程前所未有。特别吊胃口的是,对感兴趣的课程可以重复学习。说起我这个“老椒”来,更多的是惹人笑话,由于年龄关系变得很迟钝,听一遍课基本没有什么收获,只知道好不好、有没有用,对自己认为好的内容,需要反复听,倒着听,听了想,想了再听,比如对四川宜宾市翠屏区凉水井中学龙云君校长的《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这节课听了两遍,因为语言障碍,又下载简书,字斟句酌了三天(当然是断断续续的,干扰“系统”很强大,很难静下心来学习),还进行了详细的摘录,现在才了解个大概,勾起了想去凉水井看看的欲望。
一个人的进步、成功不是靠有理想就能实现的,需要脚踏实地的去践行,捷径便是专家唤醒和手把手的指导。青椒计划就是直达目标的捷径,其内容很接地气,都是老师们需要的,特别是形式特殊,只要我们需要,平台永远是开放的,随时都可以回看,所以我说:青椒计划值得参与。
“老椒”的青椒之旅 ——参加“乡村青年教师公益计划”学习感悟(三)二、必须参与
和我一样失败的“老椒”们,不全是输在起点,而是输在过程。这里的失败不是做官、不是为富,而是当一名乡土教育家,可是我们往往连一名合格的教师都不是。这里的“过程”即有学习的过程,又有工作的过程,还有生活的过程,总之,需要亲身经历。我在2016年最喜欢“写”——以记录过程为主,适当抒发感情、谈点感悟,但意义不大。2017年参与互加计划后“写”的积极性高了,但写出来的东西少了,因为自己对自己记录过程的文字很不满意,好的东西又写不出来。2018年,仍然特别想“写”,打开我的电脑会看到很多“文章”,但打开文档看到的首先是一个很吸引人的题目,下来是详细的写作提纲,再下来就是写了前面的一部分,写着写着后面的就无法进行下去,根本看不到完整的内容。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原因很简单,既没有理论支撑,又没有实践基础,怎么会写出有价值的东西来呢?
在我的电脑里不止一次的提到:“用课程落实课程、用课程落实活动、用课程落实文件、用课程撬动管理”,显然课程在学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程需要在课堂来落实,聚焦课堂是学校的核心,是老师的生命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第一缺乏理论指导,第二缺乏实践经验,第三很难找到合作伙伴。青椒计划给我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让我清醒的认识到:
课堂并没有那么神秘——有些专家把课堂说的神乎其神,把老师贬的一无是处,可怜的老师不知所措;
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读(朗读诵读)、书(书写)、思(思考)、达(表达)、写(写作)一样不能少;
课堂教学方法很科学——合作学习是有条件的,是在扎实的自主学习基础上开展的,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而老师们课堂里的合作学习往往是假合作,看着热闹,实则一团糟。评价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而不是简单的肯定和鼓励,甚至沦为一种贴“小星星”、“大红花”的形式;
课堂需要回归本真——回归本真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回到真实的课堂,发生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教,真实的学,该讲就讲、该读就读、该写就写、该实践就实践,所有发生的事情都要有预设的目标,不达目标不罢休;
别人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搬不到自己的课堂里来的——“镜中花”、“水中月”是好看,但永远得不到,别人的课堂再好那是用别人的汗水浇铸成的,怀抱的是别人的灵魂,拿来主意是不可取的,但可以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培育、用自己的汗水重新浇灌、重新赋予新的灵魂,何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以上这些就是我在青椒计划里感悟到的,光有感悟远远不够,还需要在课堂里去打磨、去实践,再上升为自己的理论,赋予新的灵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椒计划”必须参与。
“老椒”的青椒之旅 ——参加“乡村青年教师公益计划”学习感悟(三)三、坚持参与
最近我听了很多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环节很多,而且是“环环紧扣”,热闹非凡(起码学生没有入睡的条件),下课了总感觉缺点什么,仔细一想,缺的就是“真实”。这样的课很难评价,所有我一般是以守为攻:你的这节课环节齐全,气氛热烈,能不能谈谈你最初的设想和达成的目标?言外之意是让老师“说课”,接下来发生着同一个故事:不自然的微微一笑,不着边际的乱说几句,和我替他们总结出的“优点”不沾边,根本不谈他为什么设计这个环节,达到了什么目的,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偶尔我以走课的形式偷偷听一下老师们平常的课堂教学,啥都完全明白了,不是他们不会“说课”,而是根本无从说起。那节课是他们精心为我“设计”的,“设计”的质量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心情和花费的时间,而不是对自己教学风格的提炼和再现,完全是假的东西。不要过于责备老师,他们就受了这点“教育”(这几年高校培养的是就业的考试机器,很少教教学理论、教材教法,更别谈教学实习),谁之过?难道是老师吗?青椒计划正好能弥补这个“短板”。
我在聆听龙校长的讲座时,第一次知道了一个“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我的青椒之旅才只有短短的一年多,难怪产出都是“题目”、“提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何况我那有每天坚持学习八小时的毅力和精力啊!这就是我要求青椒们必须坚持参与青椒计划的理由。坚持一万小时,还一个不一样的自我!
“老椒”的青椒之旅 ——参加“乡村青年教师公益计划”学习感悟(三)“老椒”的青椒之旅 ——参加“乡村青年教师公益计划”学习感悟(三)
gc ����0�
网友评论
我敬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