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之所向想法散文
和大家一起读道德经(三):圣人之治

和大家一起读道德经(三):圣人之治

作者: 书可以齐 | 来源:发表于2019-02-20 22:49 被阅读110次
道德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的人,就不会使人们争夺名利。不以稀有的东西为贵,这样人民就不会有盗窃的行为。不令人们见到可以激发他们欲望的东西,那么人们的心就不会被扰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会净化人们的心志,满足他们的温饱需求,削弱他们的欲望,强壮他们的筋骨,令他们始终没有奸诈的想法,没有非分的欲求,聪明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按照“无为”的原则做事,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不可治理的了。

在这里老子提出了一种思想,即消除人们的欲望,从而消除人们的纷争。

尚贤最早是墨家提出的思想

我们知道,尊重人才,即“尚贤”,不仅是在现在,在古代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风尚。但是,老子却在这里提出:“不尚贤”,这岂不是和我们传承的文化有冲突么?

其实在前一节中,我们就提到,“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里的思想是相同的,老子认为,既然有贤,那么必定就有不贤,贤人会得到重用,获得名利,这样的话,人们也会争先仿效,追名逐利,从而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

包括后面提到的“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等都是如此,我觉得老子的思想有些偏激了,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不现实的。

因为只有人人争做“贤人”,社会才能发展,科学才能进步,“贵难得之货”,生产力才能发展,“见可欲”,人们才有奋斗拼搏的动力,倘若人人都不争,不见,那么我们的生活恐怕很快就会退步到原始社会吧。

落英缤纷,屋舍俨然,桃花源也许是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

当然,也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老子的这种想法,我觉得老子在这里更多的是提出一种美好的愿望,即人们可以回归到纯朴天真的社会环境中去,不欺骗,不奸诈,人人互相友爱,人人平等,人人都自然而悠闲的生活着,这种社会倒是很像儒家提出的“大同社会”。

其实我们平时也能借鉴下这种思想,在被工作和生活压的喘不过气的时候,静下心来,将自己放空,回想下自己最初的纯朴模样,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减压方法。

相关文章

  • 和大家一起读道德经(三):圣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

  • 013河上公道德经述成·安民:圣人之治

    是以圣人之治。 河上:说圣人治国与治身也。 原成:《道德经》中所有“治”,似乎都应用“绐”来代替。 老子认为“治”...

  • 《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章2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二节 【原文】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①,实其腹,弱其志②,强其骨。常使民无...

  • 百字瞻瞻26:虚其心,实其腹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的治理原则是:...

  • «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

  • 道德经

    今天分享《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之治,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我所理解的《道德经》(三)

    第三章 圣人之治 何谓圣人之治?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的环境才可以称之圣人之治。 不尚贤,使民...

  • 道德经-圣人之治

    今天因为一个小小的机缘,道德经又跳到了我面前。 想到了这一篇圣人之治。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现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

  • 道行天下之三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大家一起读道德经(三):圣人之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zkyqtx.html